大型民族风情音画《楚水巴山》
《楚水巴山》剧照
大型民族风情音画《楚水巴山》由《巴虎楚凤》、《神农木鼓》等九幕组成,2006年10月获全国歌舞杂技主题晚会优秀剧目一等奖;2007年11月获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大奖特别奖;2007年11月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剧目奖”;2007年12月获湖北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等奖;2008年2月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6-2007年度)“精品提名剧目”。(作品介绍见“成果展·戏剧作品”)
《楚水巴山》剧照
放歌楚水巴山 走在中部前列的宜昌·文化篇
一场大戏,《楚水巴山》,近来如旋风一般在神州中、北、南多方卷起阵阵热潮。
9月25日,来自美、德、法、意、日及港澳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朋友,在宜昌观看了这出大型民族风情音画奇葩。观众现场不时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10月中旬,广州,在全国46台歌舞、杂技主题晚会优秀剧目展演中蟾宫折桂,《楚水巴山》荣获一等奖,获得明年中国“八艺节”入场券。
在武汉的汇报演出,《楚水巴山》备受文化部和我省数十位文化专家的赞誉。
这只是宜昌近期文化成就的一个典型,一个代表之作。
来到宜昌采访,我们深感,仅仅说它的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安宁进步,是不够的。不是常提“软实力”越来越重要么?如果说三峡风光、三峡工程、三峡文化精品,是宜昌人引以自豪的“名片”的话,宜昌的文化建设与成就,则是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中过硬的一手、奋飞的一翼,不容偏废,不可或缺。
宜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地域文化、浓郁的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宜昌市委市政府曾请60多位专家学者集会宜昌,专题研讨本地文化建设。他们说,宜昌要成为世界级城市,就必须具有世界级的文化魅力。正是在政府的重视下,“故事大王”、“谜语村”、“山歌王”、“五句子山歌”、“峡江号子”等一批批民间文化人士被发现、一批批民间文化作品被发掘,不仅风行十里八乡,而且传扬于楚水巴山之外。早在1994年,大型土家族婚俗系列舞蹈剧《土里巴人》花红沃野香溢华夏,在全国各地演出200多场并经久不衰,获中宣部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大奖。
据市宣传文化部门介绍,近几年,自《土里巴人》之后,到今年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宜昌届届花红果硕:少儿歌曲《雀尕飞》、电视连续剧《家在三峡》主题歌《三峡我的家乡》获第五届奖;广播连续剧《三峡移民第一村》获第六届奖;少儿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获第七届奖;儿童广播剧《中华鲟历险记》、少儿歌曲《长江我的家》在第八届获奖。这个成绩,在我国中部同类城市中绝无仅有。
《楚水巴山》剧照
文化精品必然诞生于深厚的文化沃土。在宜昌市政府今年第63次常务会议上,有30个项目被确定为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民间文学6项:下堡坪民间故事、青林寺谜语、王昭君传说、屈原传说、十五溪故事、宜都故事;民间音乐12项:兴山民歌、宜昌丝竹、枝江吹打乐、长江峡江号子、宜昌堂调、宜昌薅草锣鼓、长阳吹打乐、兴山围鼓、杨林堂鼓、长阳山歌、远安呜音、五峰打溜子;民间舞蹈3项:土家族撒叶儿嗬、兴山地花鼓、秭归建东花鼓子;传统戏剧1项:远安花鼓戏;曲艺2项:南曲、枝江南管;传统手工技艺2项:枝江千层底布鞋、宜都五眼泉石雕;民间习俗3项: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五峰土家告祖礼俗、远安嫘祖庙会;民间美术1项:夷陵版画。其文化的丰富、政府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在宜昌采访、生活,耳闻目睹这里的“文化强市建设”进入兴盛时期,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虽然难以准确的归纳,但我们还是作一大致勾勒——
三峡文化。以位居全国旅游40佳之冠的三峡风光为主,诗歌、摄影、绘画、影视……讴歌“金色的长江,绿色的三峡”。集中反映这一文化的有煌煌巨着《中国长江三峡大辞典》。
工程文化。三峡工程百年梦圆,服务于这一工程、纪录这一工程的文化作品连篇累牍。仅《湖北日报》近年就将数十年间、百多位记者的宣传报道作品结集为《见证三峡50年》出版。谢克强的长诗《三峡交响曲》,也是深入工地的呕心沥血之作。
《楚水巴山》剧照
移民文化。电视剧《家在三峡》可称是典型代表之作。该剧以“三峡古镇必须在三个月内搬迁完毕”这一焦点时刻,围绕“应氏酒店拆迁”展开矛盾冲突,祖祖辈辈故土情深、生我养我热土难离……最后以“全镇居民为迁祖坟举行了隆重的祭拜仪式,跳起了土家人传统的跳丧舞……一步三回头离开古镇,走向新的天地新的生活”落幕。通过弘扬舍弃小家保“大家”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移民文化为做好移民工作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巴楚文化。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打造市民精神支柱,有峡江号子、土家族撒叶儿嗬、长阳山歌、南曲等30个民间传统文学、音乐、舞蹈等,分别被列为国家、省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数量名列全国同类城市前茅。
《楚水巴山》剧照
社区文化。走在宜昌的大街小巷,文明祥和,其乐融融。夜幕降临,社区游乐场乐声四起,男女老少有的拉琴唱歌,有的跳舞健身,有的挥拳舞剑,有的下棋聊天,各得其所,怡然自得。据不完全统计,该市城区目前已建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文体广场、晨练点120多处,拥有全民健身房、文体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文化中心户500多家,其创造的“让文化、卫生、科技、法律长驻社区”的经验,被中央文明办称赞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样板。
广场文化。如夷陵广场的“月月演”群众文艺活动,吸引近万名市民参与表演,年龄最大的演员85岁,最小的3岁。该活动今年10月被评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去年以来,全市“三下乡”活动为农民演出节目3000多场次,放电影1万多场次。
《楚水巴山》剧照
乡土文化。除《土里巴人》、《楚水巴山》,是源自乡土反映民族生活的精品外,更多的乡土文化,保持着原生态,服务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旦“出土”,也是光彩照人。如民间艺人祖孙三代表演的“兴山民歌”、农民兄弟演唱的清江原生态山歌等30多个歌舞、音乐、舞蹈节目,分别夺得全国和全省比赛的金、银奖,获奖数量名列全省首位。
旅游文化。“梦里老家”车溪的土家迎宾典礼、“三峡人家”里的渔歌山歌遥相唱和,长阳土家寨里的“哭嫁成婚”等山水风情实境表演,情景交融,趣意盎然,吸引着游客兴致勃勃参与互动。
名人文化。屈原爱国,昭君和亲,关公忠义,欧阳修任政夷陵着文140多篇,杨守敬书法等,演义出新的篇章。
再说小点,还有服务于产业经济的茶文化、酒文化。年复一年的茶文化节,硬是捧出了“采花毛尖”这一着名品牌;酒文化也是为“枝江大曲”“稻花香”起到了催化、传播作用。古人说“文,犹美也,善也”,“化,变也,犹生也”。文明的发扬光大,要靠先进文化的引领和支撑。先进文化建设,为培育民众心灵,塑造城市文明,发挥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能。“当您弯腰拾起一张纸屑、一片果皮时,您会发现,您捡起的是一份责任,一种文明。”连续几年,宜昌城区中小学校组织学生以邀请家长、亲朋在文明活动卡上签名的方式,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倡导文明风尚。4万多名学生通过“小手拉大手”,感染和带动10万多市民加入到“告别不良行为、争做文明市民”的文明创建活动中来,社会反响强烈。今年7月高考时节,市运管处等单位发起“的士免费接送贫困考生”活动,立即有200多辆出租车加入爱心车队,成为一道流动的文明风景线;今年9月,在宜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中,有4000多名大学生、工人、公务员主动报名成为注册志愿者,随时为需要的人提供无偿帮助和服务。
有人曾说,没有文化的城市,是钢筋水泥的丛林;没有文化的地方,只会产生沙漠一般的心灵。以此评价宜昌,如果说它的经济之光如金辉闪耀,那么它的文化之泽就如月华温润明媚,充满迷人的魅力。这里讲一件小事。在宜采访期间,我们忙里偷闲到长阳“清江画廊”走走。一泓碧波,倒映出斑斓的层林,人在画中天在水。离开小艇拾级而上,迎面来一硬朗老者,开口便唱“太阳出来照白岩,白岩上面桂花开……”没有丝竹管弦,倒有红叶沙沙;低音时似涧水淙淙,一个高腔甩上来,真似一股激流蹿上云天。几曲过罢,与我们一步不落的他说,我今年过了70岁。要返程了,我们想领略一下长阳南曲,于是,四位中老年人弹起三弦、敲起简板,当场唱开了:“春去夏来,不觉又是秋,柳林河下一小舟,渔翁撒网站立在船头……左边下去青丝网,右边垂下钓鱼钩……风波浪里消岁月,荷叶林中度春秋。南腔北调任我唱,喜的是清闲自在不爱风流。”悠然吟唱,气定神闲,其气度风韵令人神往。
发展经济是硬道理,保持社会稳定安宁是硬道理,建设先进文化也是硬道理。统筹兼顾,共同进步,为宜昌一次次戴上璀璨的光环:该市连续三次获评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并先后被授予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摸范城市、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城市、全国普法先进城市等20多项荣誉称号。
好山好水好地方。宜昌人民文化创造、文化建设的伟力,引人深思。观文化建设成就,听民众放歌于楚水巴山,好一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呈现。我们相信,有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责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宜昌的先进文化建设,也应、也能、也必定走在中部地区的前列。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记者蔡华东 曾祥惠 刘长松 张晓峰 鲜于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