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沮漳河、玛瑙河三江环绕,百舸点染,造就了这方水土诡锦秘绣的人文传承,云蒸霞蔚的田园风光和桨声灯影的风情水乡。在这诗意澎湃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劳动者们用音诗画的艺术手段来探索生命本源,描摹三峡水乡,礼赞田园枝江。我们可以在历史回顾、百花争艳与日常生活的更新迭代中发现盎然诗意,领略家国情怀。
一、“以水的名义,我们为万物命名”
水是生命之源,河自然容易被人们唤作“母亲”。玛瑙河是枝江的生命之河,世世代代的枝江人民在富饶美丽的河畔休养生息,她已经成为刻画在民众骨血中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图腾。作为舞台叙事的情感线索,玛瑙河的身影随处可见。在观众席上空,一条象征玛瑙河的蓝色布带延伸到舞台之上,舞台上用灯光特效营造出玛瑙河的一片水域,倒映出生活在两岸的枝江人的喜怒哀乐。随着《序章·水火源》《上篇·万物生》《中篇·百花艳》《下篇·步步升》四个篇章轮番上演,玛瑙河呈现的色彩随之变换。以交响乐现场演奏为底色,结合朗诵、讲述、歌曲、情景画面等艺术形式讴歌枝江人民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怀、生如夏花的爱情追求和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予人以生命的敬畏、爱情的向往和奋斗的激情。
评论家刘波先生对本场演出总策划、编剧周立荣先生的歌词创作有这样的理解与诠释:“周立荣激活了江河在他内心的某种情愫,将一种大气磅礴的精神寄托在了浪花一般的想象搭配与词语组合上,而我们的自然与文明也在这种书写里获得了永久的回响”。(刘波《以真性情为巴土文化立传——谈周立荣的歌词创作》)如果说大型交响乐是整场演出的核心与基调,画面是本剧最大的视觉吸引力和感官冲击力,那么诗与词的创作便是《玛瑙河畔》的灵魂。这灵魂的吟唱从水肇始,因水而兴,最终以“涛声依旧”收束,抚慰漂泊的灵魂。
二、日常、细节与眼前的诗意
人们常说诗在远方,但请不要忘了那句流淌在一代人青春时期的口头禅:“只要在玛瑙河边插上一根拐杖,就能开放出诗与歌的花朵。”我们可以看到显示屏上花团锦簇,各种民俗风情次第闪现,张张笑脸上或淌着汗水,或粘着泥土,或眼含泪花,那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美好生活的千姿百态。有夹杂俚语乡音的表演唱《栽秧苗》;有诙谐幽默、展现淳朴民俗的表演唱《听喜》;还有那人人艳羡的“西楚大粮仓”的《麦浪》……诗意不仅仅只在远方,还在杨柳岸上西楚人家的缠绵往事中,在桃花掩映下玛瑙河上的点点渔火里,在那些花儿一样绽放的笑脸上。
“生活不仅仅是过日子,生活是与哲学、历史、时间、传统密切联系着的非常丰富的层面。”(舒晋瑜:《于坚:我要在诗歌中重建日常生活的神性》)玛瑙河畔日常生活中的这种神性,或者说诗意,恰恰通过音诗画的形式跨入了现代性的空间。这种多形式的融合绝不是一种一锅乱炖式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从零到一”的演绎与突破:诗意并非在远方,还存于眼前的细节与日常。
三、更新迭代与家国情怀
走过青葱的岁月,走出缠绵的往事,新时代的脚步也踏歌而来。田园牧歌式的慢节奏生活画面逐渐切入到纵横的高速公路、繁华的商业街和豪华游轮上:“一个大写的名字,走过狼烟四起的远古/走过刀耕火种的履历/走到了水调歌头满江红的新时代”。(《步步升》作者:毛子,朗诵:胡乐民)但是工业化、产业化和城市化并非意味着生态的恶化与环境的异化,“奋斗”“奔跑”“绿色家园”才是这片古老的土地更新迭代的目标与意义。我们可以看到男声独唱《母亲的布鞋》的思念与沉吟;可以看到女生独唱《麦浪》的幸福与喜悦;还可以看到男声演唱《梦想花开》的执著与坚定。不论生活在这儿的人们走向何方,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岁月怎样梳妆,大家都“恋不够青山绿水桃花红/走不出沃野千里稻淑浪”(《玛瑙河畔》,周立荣词,方石曲)。
是啊,正像结尾的主题歌《玛瑙河畔》中所唱:“有你奔腾不息我就热血激荡”“有你涛声依旧我就地久天长”,有了玛瑙河健康、安详的流淌,才有我们的幸福和安康,这也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初心与方向。
作者简介:周雄,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廖飞云,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文图片由宜昌市新媒体摄影家协会张彬提供,特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