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先,男,1953年生于鄂南乡村。忝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媒体编审。曾任《中国三峡建设》杂志副总编、《中国三峡建设年鉴》社总编。1980至今已出版小说、报告文学、诗歌和散文专著14部,曾先后在《中国作家》、《北京文学》、《芳草》、《长江文艺》、《散文》、《散文天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数十家报刊发表单篇作品逾千篇(首),逾300万字。其中:长篇报告文学《世纪之坝》、《三峡拾韵》荣获全国电力文学创作“优秀著作奖”;《三峡拾韵》、《神奇三峡》(散文集)荣获楚天文学奖一等奖。另有数十篇作品荣获国内报刊获。
(1) 万里长江第一坝(报告文学) 香港中国国际经贸出版(1992年6月版 )
(2) 三峡工程决策始末(长篇纪实) 未来出版社1993年7月版
(3) 梦里长江(诗集)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版
(4)未打赢的官司(长篇小说) 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5) 世纪之坝(长篇报告文学) 作家出版社1999年3月版
(6) 三峡拾韵(散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7) 读你自已(散文随笔集) 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7月版
?。?)神奇三峡(散文集) 长江出版社2005年9月版
(9)石壁立西江(长篇报告文学) 长江出版社2010年5月版
?。?0)李书田传(传记) 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
?。?1)大河之舞(长篇报告文学) 中国三峡出版社2013年1月版
?。?2)山水滋味(散文集) 长江出版社2013年5月版
(13)我的名字叫溪洛渡(长篇报告文学) 长江出版社2013年6月版
?。?4)民国三峡记忆(长篇纪实) 中国三峡出版社2017年5月版
《万里长江第一坝》简介
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是新中国1970年代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伟大水利枢纽工程.它的兴建是史无前例的,作为三峡工程的”实战演习”,本该在三峡工程修建之后诞生,却错误地被提前动工,其目的是缓解当时工农业用电紧张局势,更重要的是为实现伟大领袖”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
作者以客观真实的笔法,忠于记录了当年围绕三峡工程的争论,再现了兴建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风采.既写决策中的失误,也讴歌建设中的英雄人物;既忠实描述了周恩来在病中力挽狂澜责令停工并指派林一山组建技术委员会,负责”修改设计”,也写林一山们如何不负重托完成使命……从设计,论证,开工,停工,修改设计,复工,投产发电乃至整个枢纽的运行管理等,作者坦诚地作了全景式地描写。
这是状写葛洲坝的文字.也是唯一的一部反映葛洲坝建设的专著。
《三峡工程决策始末》简介
这是一部忠实记录三峡工程论证决策的书.只需将每章目录刊出,读者即知内容梗概:
(1) 江与堤----长江洪灾纪实;
(2) 人与峡----半个多世纪的三峡梦;
(3) 高与低----三峡工程防洪与水位方案之争;
(4) 疏与淤---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论战;
(5) 难与易---三峡百万移民将向何处去;
(6) 费与省---三峡工程投资的几笔账;
(7) 急与缓----三峡工程快建缓建和不建方案比较;
(8) 得与失----三峡文物风光淹没考;
(9) 内与外----三峡工程的国际合作;
(10) 福与祸----三峡工程人防问题探秘;
(11) 功与过---葛洲坝的昭示。
《梦里长江》简介
摆在你面前的《梦里长江》是双重思绪,两样情怀么?不,它不过是歌者选择的两种弦律,姑且称作是”长江二重唱”吧.
该专集分上下两部分:上篇是“品味长江”,歌者选取自重庆、万州、宜昌、沙市、岳阳。武汉、黄石。南京……直至上海等沿江城市及重要景点,用散文笔法,试图寻求诗的韵味;下篇系“三峡拾韵”,则以抒情诗的形式,营建散文氛围。
《未打赢的官司》简介
小说以我国工业用电形势紧张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围绕着?;?ldquo;自留地”和铲除“自留地”的勾心斗角的现实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是共产党的干部,他们处心积虑地罗结关系网,扩张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几经周折,几番较量,电力“自留地”的?;ず筒荼涑闪斓疾阃访嫒宋锏墓俪〗嵌?。
“自留地”最终没保住,但主事者颇不以为然;
官司,从铲除角度看,似乎赢了,但故事的主人公却隐约感到,事情远没有结束……
《世纪之坝》简介
《世纪之坝》是全景式状写三峡工程的长篇报告文学。
作者从解读葛洲坝入手,以史书笔法,忠实记录了70年长梦和数十年争论.在三峡多雾的岁月里,作者揭示了—代伟人的“高峡平湖”情结,描述了”主上派”和“反对派”长期论战的史实和人格魅力;三峡工程上马后,围绕着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围绕着库区移民,城镇迁建,环境?;?对口支援等诸多问题,作者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作了深入地调查和入情入理的分析,既有热情讴歌的豪迈篇章,亦有痛心疾首的批判文字。
由是,威人士称:想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三峡工程,不能不看张立先的《世纪之坝》。
《三峡拾韵》简介
这是一本专写“大三峡”的精短散文集.作者云:在三峡往复奔波,此情彼景,常令我激动不已.我把感同身受的实景和幻想缀成文字,亦把我的喜悦我的困惑我的祈盼我的烦恼统统掷于三峡,试图在心里打一个“结”抑或解开一个“结”
作者傻想:将多年散发在各地报刊的三峡文字汇集起来,使读者能在短时间“聚焦”,不怕议论,不计收获,他想这是在以他的真诚与您交友与您谈心哩。
《读你自已》简介
编入这个集子里的文章,均是作者躲在葛洲坝废思堂说的“闲话”。谈亲情,聊友情,叙往事,谈天说地,乱七八糟,,,,似乎信手拈来,胡言乱语.但作者的感情是真挚的,文笔是轻松活泼的,文字也是平淡的,但却有一定的粘性,有些篇什还相当“抓”人哩。
作者似乎挺自信,他料定有不少的读者喜欢<读你自己>这样的文字.因它真情流溢,养眼。
《神奇三峡》简介
三峡,这块物华天宝,是上帝赐予人类的厚礼。从古至今,吸引了多少文人雅士的目光。因此,关于三峡的书可谓琳琅满目,不胜枚举。然而,张立先的这本《神奇三峡》却是一本“新书”,新就新在它的独具匠心。
其一,是它的装帧设计。在一本书里弄出两个风格迥异却充满情趣的样式,正面看是一本书,倒过来看也是一本书,让人觉得别出心裁。
其二,是它的厚实内涵?!墩洳毓湃俊防镎瓜值恼掌?,绝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即葛洲坝水库蓄水前)的三峡旧貌,其中有不少是清朝末年的三峡风貌,鲜为人知,弥足珍贵;
其三,是它的文化底蕴。一个“藏”字,一个“品”字贯穿于《神奇三峡》全书中。在“藏”与“品”之间,引领读者慢慢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进步。
阅读《神奇三峡》,我们不难感受到,作家是在用心与三峡的山山水水亲切交谈,其文笔是凝重的,其思考是深沉的作家的真诚渗透在字里行间。
《神奇三峡》从文化的视觉角度打量新三峡,怀念旧三峡,行文优美,笔触中充满着对新三峡的期待和对旧三峡的留恋。
在作家笔下,既有长江起源的传说,也有三峡形成的考证;有长江远古文明的记载,也有三峡纤夫命运的真实写照。不少篇章看是写景,实则写人,写人与自然的抗争,与命运的搏击。
《石壁立西江》简介
盛世中华创伟业,百年长梦今日圆。
42万字的《石壁立西江》,是一部全景式状写三峡和三峡工程决策建设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家张立先长期置身于三峡热土,既亲历工程建设,亦追踪三峡移民,力求客观公允地为三峡工程作传。读这本书,您足不出户,便能对三峡工程的历史和现状有较深入的了解……
想了解三峡工程论证、施工过程全貌,您不能不看这本书;
想知道三峡库区建设、百万移民情况,您一定要看这本书。
《李书田传》简介
在互联网上、故纸堆里苦苦寻觅,在一个世纪遥远的办学路上仔细辩认,我终于发现了一个行迹匆忙的身影、一个落魄孤寂的老人。
这个人,为教育而生,离开了办学便不可活。
这个人,为办学而忙,忙得有目的和标准。用他自己的话讲:重质不重量。
找寻他,是因为这个时代少了他那种恪守办学真谛、严把教育质量关的坚毅与执着。
发现他,是由于这个世界少了他那种秉承传统、却又不断自觉创新的精神和意识。
走近他,是为了力求客观地揭示其半个多世纪的求学经历、教学理念和职业操守。
介绍他,是为了表达一个后学对一个在黑暗里孜孜以求 艰难探路的前辈的虔诚与恭敬。
这个人,生不逢时,被许多不该忘记他的人忘却了。
这个人,命运多舛,被不少懂他的人惦念,也使不少不太懂他的人想要了解他并与之为伍。
——他姓李,名书田,字耕砚。
纵观中国近代教育史,以教育作为终身事业者唯张伯苓、梅怡琦和李书田。
寓美学者中流传:“旅美老一辈学者中论学问唯清华的梅贻琦,北洋的李书田”。
1930年,他挂帅铁道部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只有30岁,是中国最年轻的独立学院院长;两年后执掌院系合并时期的北洋工学院;继尔担任过抗战时期西北联大筹委会主任、西北工学院院长;接着又创办西康农技专科学校(今西昌学院);筹建了贵州农工学院(今贵州大学)、北洋大学西京分院;他同时又是中国水利学会和土木工程学会的发起者、组织者,被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副主席,解放前夕任主席;他还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水工试验所的缔造者(北洋工学院和六个水利委员会合办)。
他与上个世纪同龄,生于河北卢龙。1917年考入北洋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1927年回国任教并从事水利拓荒实践,1948年离开大陆赴台后辗转寓美,长期从事教学和水利、桥梁工程设计,暮年又创办世界开明大学,1988年在美逝世。
他集三科博士于一身,堪称时代传奇。
作为教授,他辛勤耕耘于高等教育园圃,孜孜不倦地教导培养了无数科技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是一位享誉中外的教育家。
作为科学家,他勤奋、严谨,努力拼搏、呕心沥血,为世界工程事业之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工程学家。
在国内多年办学路上,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经历了无数苦难,品偿了无数艰辛。
在国内多年办学实践中,他严于律已,规矩待人:优胜劣汰考教授,只以分数认学生,由是便遭人忌恨,亦被人暗算。曾经的三次“驱李事件”,可见一斑。
本书记录了李书田留给时代和后人的许多逸事传闻。
《大河之舞》简介
地震山洪酿双祸,劫后重生写华章。
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所辖三座电站,即位于龙门山脉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岷江上游汶川县境内的映秀湾电站、岷江支流渔子溪上下游之耿达电站和渔子溪电站,是成都市和阿坝州的重要电力供应源。
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映秀镇沦为废墟,电站大坝和机组严重损毁,酿成该电站95人死亡、30人受伤的重大灾祸;
2010年“8· 13”特大山洪泥石流横祸,虽无人员伤亡,但亦造成三座电站严重损毁、机组全部瘫痪的重大灾难。
生死关头,映电人不离不弃,在拯救生命血与火的进程中塑造忘我群像;
危急时刻,映电人奋力拼搏,在抢险救灾苦与累的经历里孕育企业精神;
想明了什么是“生命本真”,欲了解什么叫“共赴难关”,欲体验什么是“艰苦卓绝”,请跟随作者走近映秀,走进电站,走进映电人的心田……
《山水滋味》筒介
读山品水,能读出轻重品出滋味者,寡。
孬张此生一直在山水间游走,他试图读与品的些许感悟,都在纸面上了。
《我的名字叫溪洛渡》简介
10年鏖战溪洛渡,18颗明珠耀金沙。
自2003年2月,中国三峡总公司成立金沙江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筹建处,转瞬风雨10年,当今世界排名第三、中国第二的宏伟水电工程——溪洛渡水电站,已赫然屹立金沙江,耸成“建设三峡、开发长江”的崭新地标。
溪洛渡典范工程建设完美落幕,18颗明珠光耀金沙江,以“西电东送”的恢弘架构续写中国水电建设传奇。
“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践行此“四个一”开发理念的,是中国三峡集团。她受命领衍建设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四座水电站,正循序推进,成效斐然。
装机容量为1386万千的溪洛渡电站,首批机组亦将于2013年夏季投产。溪洛渡300米级高拱坝,已然拱成金沙江的骄傲。
溪洛渡左、右岸规模宏伟的地下电站,更会将三峡集团的希冀化作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造福川滇两省人民。
为溪洛渡水电工程作传,全方位演绎钢筋与混凝土之科技生命交响,全过程记录和抒发宵衣旰食的万名建设者情怀和川滇两省移民“舍小家、为国家”之奉献精神,是本书写作初衷,也是作者对中国水电事业的真诚礼赞。
跨入金沙江峡谷、攀上溪洛渡大坝、钻进地下隧洞……在骨料加工系统运输皮带旁、缆机平台、混凝土拌合楼、大坝仓面、机组安装现场……你会无数次体验到水电开发的磁场效应,你会无数次感悟到工程建设之艰苦卓绝。
有民谣曰:“水电与我是情人,我为水电献青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中国水电建设者工作与生活之真实写照。大坝系人为建筑,机组系人为安装,建设者将理想与信念植根于河床坝基、凝聚于机组,大坝与机组便不再是纯物质的个体,而是富有旺盛生命力的个性机组、个性大坝。
人与坝,是血肉之躯金沙江安身立命之寄托。
坝与人,是钢性物质被赋予生命的独持风景。
请你记住——我的名字叫溪洛渡!
《民国三峡记忆》简介
迄今为止, 有关民国时期三峡工程筹备之“国家行为”鲜为人知。自孙中山先生之“三峡梦”始至新中国成立前, 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因何签订“三峡合约”? 资源委员会究竟为三峡工程做过哪些实际工作? 在中美合作正紧锣密鼓进行时, 三峡工程筹备工作缘何突然中缀? 本书作者广釆博览、扎实考证,竭力还原其历史情状与本来面貌, 为读者展现民国政府资源委员会当家人翁文灏、钱昌照、孙越崎,美国专家潘绥、纳尔逊、萨凡奇、柯登,老一辈三峡人恽震、黄育贤、张光斗、徐怀云等之执着追求和睿智创举!
这是一部最真实、最全面、最权威的民国三峡工程筹备史;
这是一部独具特色且图文并荗的民国三峡传奇和国家记忆!
评论选录——
坝也风流 文也风流
——简评长篇报告文学《世纪之坝》
刘不朽
在中国,笃信法国预言家诺查丹玛斯在《诸世纪》中之预言者恐为数不多。真正的预言并非源于“神喻”。一个伟大的预言家通常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因为未来发展的万千玄机,就包藏在他那文阔深邃的胸臆之中。40年前,中国的一位伟人毛泽东吟唱在长江三峡飞流激浪之上的豪放诗句,当时曾被看作伟大的预言和壮丽的蓝图。而今,“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已成为历史的真实,无恙停立在峰上的神女,只稍待峡江几番桃花汛泛,使可纵情眺望“高峡平湖”的波光碧影。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的迅速推进,将中国人、三峡人一个世纪的梦想演变成伟大的现实。一座中国现代化的丰碑即将立在长江三峡。
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舆论界人士早就发出呼吁:一个伟大的工程应该产生与之相匹配的文艺作品。这是时代的使命和人民的召唤。许多有志气有才气有时代责任感的作家、艺术家,不仅纷纷将自己的目光聚焦在三峡,也将自己对文学的追求与探索定位在三峡。文学的耕耘与收获,是伴随着三峡工程开工后的开挖、围堰、截流、浇筑……的伟大节拍应运而生的。据笔者所知,已有音乐电视《大江曲》、《大三峡》、电视电影《家在三峡>、《世纪之梦》,歌词征文选粹《三峡放歌》,报告文学《三峡移民行》,诗集《三峡,跨世纪的咏叹》等一批反映三峡工程建设的佳作问世,其中有的作品曾问鼎“五个一工程”大奖,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好评。然而,运用文学的笔触真实地、全面地、生动地记叙的描绘三峡工程“70年长梦今日圆”的艰难历程以及三峡大坝一期工程壮丽建设场景的,唯有作家出版社新近才推出的由中年作家张立先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世纪之坝》。
人们初闻乍读这部作品时,对题材、题目颇有似曾相识之感,三峡美梦成真的历史过程许多读者仿佛早已司空见惯。作为一位长期生活在三峡地区的作家,我却对《世纪之坝》持有一种亲切感,尤其是细读之后,深感作者
首先,是有凝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作者虽然记叙的是长江三峡大坝诞生的传奇历程,但其匠心深意不在写坝,大坝只不过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作品刻意把大坝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塑造中国人民心中的大坝。通过“70年长梦”的辛酸回顾,“多雾的岁月”的振奋与惆怅,“从历史向我们走来”时那无休无止的论争与论证……等章节的感人的历史回闪,折射出三峡工程政治决策的深远历史背景。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这一代代伟人,才是三峡大坝真正的设计师,改革开放时代强大的国力和长江流域亿万人民的真情奉献、才能演奏出这跨世纪工程的雄浑交响乐章。作者在宏观的大笔铺写的间隙,也切入了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1958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中堡岛三峡大坝坝址时,为刚出生的农村小姑娘胡炎芬送过喜钱,如今已是宜昌印铁制罐厂工人的她怀着从出生之日就盼望大坝的心情,成为全国人民最早向三峡工程捐款的一员;李讷和刘源(刘少奇之子武警水电部队政委)这两位伟人的后代在西陵长江大桥上的亲切拥抱;李先念和王
《世纪之坝》的不同凡响之处,主要表现在作者不回避矛盾、不掩饰是非的大胆敢言精神,还原了“梦想70余载,调查50多年,论证40多个春秋、争论30个冬夏”的三峡工程曲折漫长历史的真实面目。不上不下三峡工程之争(或者说三峡工程利弊之争),一直是全国人民乃至世界深切关注的一个焦点。但作者却独闯禁区,以《既生瑜,又生亮》整一章的篇幅,真实地记叙了在毛泽东主持下的“李锐、林一山之争”并且对李锐同志作了这样的公正的评价:“他的言论。他的著作以及他的人品,他固执的留给世人的声音,许多中国人都不会忘却。”我们今天用客观的辨证观点来看、三峡工程之所以上马,有赞成派的功劳,也有反对派的功劳,有了“兼听则明”,才有了正确的决策。作者敢于面对现实的精神,还表现在对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过程中的一些失误和不良倾响的直言不讳。在《城址之惑》和《另一种“三峡热”》这两章中,用不无伤感的文字为我们勾画了三峡工程建设的负面:库区一些县市的官员们在选择新城址时轻率决策,用国家下拨的移民经费慷慨地去“交学费”;一些想快速脱贫致富的人们,置国家三令五申的规定不顾,在水位线以下的“禁区”内大兴土木,然后再伸手向国家大捞一把……作者大胆勾画另一种“三峡热”的众生相,其旨意无疑是誓醒人,给人们以沉痛的思考。正面宣传也要揭露矛盾,唯有如此方能保世纪之坝千秋永固。对此,我既敬佩作者的胆识,也赞赏作者对三峡的一片赤子之心。
纪实和文学的较完美结合,是《世纪之坝》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自有纪实文学这种文学样式出现以来,两者仿佛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之感,或流于枯燥乏味的纪实,或虚构故事情节而近似小说。如果说真实性是纪实文学的生命,那么文学性则使这生命充满活力和魅力。作者在记述世纪之坝兴建始末之史实时,既尊重历史的真实面貌而不加任何粉饰,且在结构上运用大手笔纵向和全方位展示与横断面的精心解剖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使这一巨大事件的全过程如滚滚江流一泻千里,而又跌宕起伏,波澜相迭?!妒兰椭印肥怯梦难У男蜗笏嘉臀难У那楦斜蚀ゼ切稹⒚杌?、评说三峡工程从梦想走进现实的历史。作品的感人之处在于
作者倾泻在字里行间那真挚浓烈的情感?!段男牡窳?middot;神思》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者用一双情眼观山看水,用一腔爱意写人、叙事,情满于三峡而意溢于大坝。我在《解读葛洲坝》那“泄水闸是葛洲坝这本大书的重要章节,读文既感到酣畅淋漓,亦感到心情沉重”的感受中感受到酣畅淋漓而沉重的内心世界;在《筑起的不仅是座坝》和《苦恋三峡的人们》中,我读到了几代人对三峡的真情奉献,也随同作者一道,看见“长江翻滚看悲伦的泪”,听见“三峡呼唤着设计大师的名字……”情源于爱,唯有作者对所描写对象爱得那般深沉那般执着,才有随之翻涌的情感波涛。许多作者误解了纪实文学的文学性,把文学手段视为一种添加剂,以为只要加进一些华词丽句,只要点缀些许文采,即可堂而皇之冠名日纪实文学,这实际上是对纪实文学的—种亵渎。
张立先是属于长江三峡的?;蛘咚邓约旱那啻河肴妊?、才华与灵气全部献给了长江三峡。记得他是在而立之年从鄂南故乡来到梦里的长江三峡,将自己文学的根源深深地扎进三峡坚硬的岩层之中。先在葛洲坝电厂解读葛洲坝工程,从初读一幅画到品味一部历史大书。这期间他写作和出版了葛洲坝的纪实文学与抒情诗歌集《梦里长江》;三峡工程开工后他又转战三峡工地,进一步解读三峡、解读即将矗立在三峡的世纪之坝,此时又推出了他的小说集与这部三峡第一期工程后的长篇纪实文学。可以说,他那双敏锐眼睛始终盯着三峡的一山一水,他的每一根神经都同三峡和三峡工程的脉膊一起跳动。他矢志文学的志气、驾驶重大题材的才华、和得天独厚的生活位置,共同造就了这部纪实文学——《世纪之坝》。
我不想评说这部作品之“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事物发展之必然。我只期望《世纪之坝》的第二部第三部因小失而大得,把三峡大坝这座现代化的历史丰碑描绘得与它自身一样雄伟一样辉煌!
(刘不朽 时为宜昌市文联主席 、 湖北省作协副主席——编者注)
对三峡工程的执着与坚守
李光满
我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和张立先在一个办公室办一张叫做《葛洲坝报》的小报,这份小报由著名书法家范曾题写报头。三十年后,当初的一帮文人风流云散,各奔前程,只有张立先仍然坚守在那里,只是从葛洲坝电厂到了三峡建设总公司,他的视野从葛洲坝扩展到了世界最大水电工程三峡工程,从葛洲坝工程决策始末到三峡工程决策始末,从三峡工程建设到三峡工程移民,追寻着决策者、管理者、建设者和移民大军的足印,记录那些具有文献价值的已经消失、无法重现的过程和瞬间。
张立先是我的朋友和兄长,每次出了书,他都会寄给我一本,从小说到诗歌到散文到纪实,若干年后,他出的关于葛洲坝和三峡的书已经有近十本之多。人的一生有几个三十年?中国又有多少知名作家?却只有张立先独守三峡,为三峡工程的建设者和移民大军留下宝贵记录。当张立先走过三峡的沟沟坎坎,城镇乡村,当他站立在三斗坪那个中国的圆点上,感叹,思念,怀想的时候,我们应该对张立先表示怎样的敬意?
一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三峡拾韵》向我们表达了张立先的三峡情结,他说:三峡是一本大书,一部包蕴民族沧桑的历史巨典;他说,三峡之美,在于雄、险、奇、幽,这里无峰不雄,无滩不险,无洞不奇,无壑不幽;他说,以双脚丈量三峡,以目光碰撞三峡……
一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纪实作品《世纪之坝》,与之前他出版的《三峡工程论证始末》为姊妹篇,是迄今为止叙写三峡工程最好的书。张立先用文学之笔写一个工程的酝酿、决策与兴建过程,向我们介绍了恢宏、豪迈、气势磅礴的三峡工程,为后人了解三峡兴建之全貌留下了系统完整的史料,也留下了张立先对一座世纪之坝的浪漫主义情怀,其中有批判,有论证,有思辨,有描述。从孙中山《建国方略》梦里筑坝于三峡,到毛泽东“高峡出平湖”的豪迈情怀,从林一山与李锐关于三峡工程兴建与否之争,到钱正英、潘家铮、李伯宁倾情三峡,从陆佑楣、李永安等挂帅出征,到淹没线下百万移民对故土的思念,无不充满爱国激情,充满忧患意识,充满传奇色彩。
最近一次是2010年5月出版的近五十万字的煌煌巨著《石壁立西江——中国三峡工程决策建设实录》将他所写下的关于三峡的所有纪实作品整理成系列结集出版,这是一次有大功德的文献式的写作和出版,关于三峡工程从此有了系统的记录,后人将从这本书中了解三峡工程决策、建设、移民的全貌。那些已经成为历史的人物,那些已经尘封于历史烟云中的人物,在张立先的书中又重新复活。
贾樟柯曾经拍过一部电影叫《大三峡》,从一个侧面讲述三峡移民的悲情故事,故事节奏舒缓却震撼人心,还有许多摄影家专门为移民家庭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让后辈子孙们去评说他们祖辈这一次抛弃祖先坟茔和土地的迁移。张立先作为一个有历史忧患意识的作家,同样关注着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关注着这一历史事件中一些弱小人物的命运。他的散文《淹没线下的思恋》曾获得华中电力文学大赛一等奖,是我看过的写三峡移民的最好的文学作品之一。
“脚踏三峡路,遥望两岸的山坡,紫棍林立,白幡点点,旌旗飘飘,心头不禁为之一震:哦,繁茂如聚宝盆般的柑橘园哪里去了?祖祖辈辈修养生息的梯田和房舍哪里去了?山岗边坡上,断壁残垣旁,聚集着男女老幼,正在虔诚地祭奠着世代相依的土地和默默躺下的祖先。
“这是移民的故乡啊!
“走近村舍的残垣,走近山坡……走进祭奠者的心房,以一颗虔诚拜谒的心碰撞无数颗善良的心,用眸子聚集,在心灵深处录下了一组永远的风景——
“一位手柱拐杖面向峡江屹立坟头的垂暮长者,在霏霏细雨里,长久地一动不动;
“一位白发老太太,执拗地双膝跪在早先的橘园里,双手颤抖着将泥土捧在手帕里,打算带向远方;
“一堵已坍塌的废墟旁,香火正旺,一家老少十余口跪着与故居诀别……”
从这一段文字里,我们能够体会张立先的感受。一个作家不在于他写了什么文字,写了多少文字,而在于这些文字是否能触动人们内心那根最脆弱的神经,在于这些文字在经历时间的侵蚀后,是否依然具有情感的穿透力。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打磨,张立先留下的文字是否仍然能打动作者的心灵,我想历史会做出判断与选择。
张立先说:“置身三峡热土,既参与三峡工程建设,也追踪库区百万移民。近30个寒暑,既见证葛洲坝工程完建,亦见证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设全过程,泱泱华夏,多少人有此幸运?”
30年的坚守,让张立先肩负起责任,心生起自豪。正如那些舍不得挥别却一定得挥别的百万移民一样,张立先从一个激扬文字的青年进入人生的暮年,却依然不舍那份对三峡对长江的大爱。
(作者系中国电力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华中电力报总编)
文友张立先
卜元华
1998年秋,我去参加一个笔会,从宜昌赶到清江隔河岩夜已深,负责会议的顾绍康先生指定我与张立先同住一室,他说,别人你不一定习惯,立先和你最合适。果然,立先和我一样,言谈少而不张扬,起居之间也无声息,我们一经交往,便很投机,几天下来,便形影不离了。住巴东那晚,我们俩沿着长江在黑漆中漫步,直到细雨霏飘,才回到住处。我盖一床被还觉冷,但也将就了。迷糊中,突觉重重一压,不知何时,立先跑出去又找床被子给我盖上。我没吭,心里特温暖。
回西安时,立先送我到车站。
我与立先的文学交流,是以读立先的作品为主。我们认识当年,立先的长篇报告文学《世纪之坝》出版,中国电力报约一篇书评,立先一口说定要我写,我认真读后,写了《厚重的风景线》;2005年,立先介绍新、老三峡的《神奇三峡》出版,中国水利报约一篇书评,立先再次向我招手,我写了《在山河巨变的日子》;立先的散文集《三峡拾韵》结集前,将厚厚一包书稿寄给我,要我提意见,我亦认真写了回复。我以为,立先是把创作、工作、生活都同三峡的命运系在一起的作家,他已出了十余本书,皆以三峡为背景,他不但工作、生活在三峡,心也在三峡。他用十几年时间,跑遍了三峡的山水城镇乡村,对三峡的地理、历史、文物、民风,对三峡工程及百万大移民,对新老三峡的方方面面,都了如指掌,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他的作品,充满对三峡的深情,也充满对三峡的专家式解读。立先的创作成果确是位居我辈之前。
2001年大年初三,我正在川西旅行,观瞻了蜀山之王贡嘎山雪峰和垂悬的冰瀑,在雪山下泡完露天温泉,手机显示一个未接电话,是立先的,我回过去,他说,家里没人,手机也不接,心里不踏实。我告诉他我所在地,他问,从哪条路回?似有让我走三峡之意,因无准备,我说,原路。自从宜昌握别,他几次邀我去玩,都未成行,他是真想见我一面。
2005年,国庆长假,立先携妻、女来西安,这是我们第二次见面,当我在人群、车流、雨伞的汪洋中,一眼看见走出站的立先时,便大喊其名。小我几岁的立先增了些白发,依然清瘦、精神,后面是他妻子小高,初见,便觉她年轻精干,热情随和。那几天阴雨不断,他们冒雨走乾陵、法门寺、兵马俑,由于车票难定,最终拿到的票提前了一天,走那天下午晴了,他们完全作了一次匆忙的雨中西安行。临走前一晚,他们来家中,小饮几杯,立先兴奋起来,讲了不少属于他专利的经典笑话,我这才看到忠厚、本分的立先俏皮的一面,小高说,立先常在会上顶撞领导,采用的就是这种冷幽默,在大家一笑一乐中说出真话,我想这是立先的直率,也是立先的智慧,想起那年去神农溪,一路上导游小姐唱山歌,文友们相互拉唱,后来有人说张立先的京剧不错,坐在最后一排的立先没法,只好来了段《空城计》,一下把全车人震了,在我听来,如同专业水平。真人不露相,立先的内涵深着呢!
那年,顾绍康先生去世,我与已当了总编的立先联系,他二话没说,我们便再会于北京。先一晚到的立先找好住处来接我,却忘了问是西站或老站,便给我发短信,誰知彼时我已出省界,我的手机竟无服务。我早上六点多出站时,才想起西站的出站口太多,忙给立先打电话,咋也联系不上,只好往站外走。偌大的西站,人如密密移动的蚁群,我正茫然无策,却在滚动的人流中,面对面地晃出了立先高瘦的身影,微红的脸膛,我依然大呼其名,他说,收不到你的回信,我便冒然来了西站。我们都连呼,缘分缘分。中国电力报的姜晓澜女士接我们到八宝山,我和立先同蒙丧友之痛,一同送走了顾兄,一同去家中探望顾嫂,一同怀着淡淡的悲伤走过初秋的北京街头。当年,是顾兄把我与立先拉在一起,我们成为好友,也成为顾兄重病时最念叨的两个外地朋友。那晚,我们在北京一个城中村小饭馆临街对酌,我举杯对立先说:送走了顾兄,咱们还得保重。是的,我们的交往还很长。
(作者系陕西作协会员、中国电力作协会员)
在山河巨变的日子
一一读《神奇三峡》
卜元华
2003年6月1日,一个牵动中华民族心扉,引起世界关注的时刻终于来临。历经百年论争、十年建设的三峡大坝下闸蓄水了。在巨闸徐徐降落的刹那,那些曾经为此奔走呼号、精心谋划,为此苦斗拼搏、洒汗流血,为此背井离乡、永别故土,为此失魂落魄、叹息歌哭的人和亿万对此心萦已久的人们一起,把目光投向了这条长达600多公里聚合了中华民族的血气、性灵,成为民族永久的精神资源的“灵魂”风景线。
这一刻,作家张立先正在西陵峡慢慢长高的江面上乘船飞奔,目光不停地在峡江两岸睃巡,眼望着渐变的山水,历史的呼唤再次撞击心头,作为一个挚爱、熟悉、研究三峡的文化人,作为这一历史巨变的亲历者,他有责任出一本资料性很强的新、老三峡并存的书,让老三峡的风姿永远存活,让新三峡的景色为人们熟悉和喜欢。两年后,《神奇三峡》问世了。
《神奇三峡》包括《珍藏古三峡》、《品味新三峡》两部分。前者以大量资料、图片细写了老三峡从古至今的风貌和特性,从西陵峡到瞿唐峡的险滩急流,暗礁明垒,绝门狭谷,奇峰异岭,千百年来,其野性和暴虐给人类的危害,其秀美和雄峻给人们的愉悦,逐一道来;更详尽地记写了三峡流域数十个城镇的历史文化,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故事。其实,早在三峡工程敲定之时,作者就开始了走遍三峡,搜集和记写三峡的计划,十余年来,三峡湍急的江面及其流域的城镇乡村迭印着张立先匆忙或疲惫的身影,而在夜阑人静的灯下,多少三峡的文史资料被他一遍遍翻阅,十余年弥足珍贵的搜求,才有了“珍藏古三峡”的把握?!镀肺缎氯俊肥亲魑亢雍薇涞那桌呦蚴廊颂峁┑牡谝皇中氯康淖柿?,以进行时记写了三峡在蓄水过程中的变化,概述了三峡工程的精髓,把新三峡造福人类的功用:防洪、航运、发电一一列举,再把屹立在库区的新城和新三峡的风景展示给读者,新三峡因为“新”,积淀少,但作为前沿报告,《品味新三峡》的信息量是充足的。
三峡这个我们民族与生俱有的宝藏,要在瞬间改变形象,是不易为人接受的。《神奇三峡》似乎承担了这样一种史命:在骤然巨变的历史时刻,把古老三峡的林林总总,脉络清晰的梳理给读者,不仅把老三峡保留和介绍给熟悉三峡、向往三峡的人们,还更深、细的记写了老三峡,使消失了的老三峡更清晰的深入读者,进入历史。同时,把新三峡交给读者,尽量缩小巨变的反差,让读者在失落的惆怅中较平稳地完成对新三峡的顺接,把对老三峡倾注的热情移位于新三峡。另外,在历代中国文人心中,三峡具有优美与崇高双重美学意义,优美在于千百里峡江千百里画廊,崇高在于江上雄险,江岸奇幽,“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卓绝,惊涛骇浪生死间的悲壮,而这种审美价值通过反复歌咏,也得到亿万中国人的认同。三峡风光的转换,优美变中犹存,失却的就是崇高,而震撼、激荡人心的却是崇高大于优美,这种失落,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层面,是难以割舍的?!渡衿嫒俊匪坪跻不谡庵挚悸牵昧艘欢ū誓疵枋鋈看蟀邮澜绲谝坏男圩?,讲说三峡工程造福人类的巨大功用,这些借助自然伟力实现的成果,其伟岸与壮观尤其深远意义同样是撼人心魄的,也只有这两方面,似可承担老三峡崇高价值的补位。
《神奇三峡》集史料、地理、文学性于一身,而在链接古今三峡之时,也客观地阐明了新三峡在美学意义上的重构。张立先在写了多部有关三峡的报告文学和散文集后,在老三峡告别我们民族之时,以这部负载了他太多深情的《神奇三峡》酬报读者,也慰藉他的痛惜之情。张立先是新三峡的憧憬者,也是老三峡的眷恋者,他在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时,从不贬低反对派专家们的论理,这对一个正直、求实的作家是尤为重要的。
在山河巨变的日子,愿一切美好的期望都能实现。
(卜元华 西安市文艺路西北电业职工大学)
图/文:张立先 编辑:冯潇
点击左上方“”首页“”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