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绘诗歌的精神光谱》刘波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8月出版
“诗想者”荐:当代诗歌评论家中,刘波是少有的能够以最明晰最富逻辑的语言抵达诗歌内部、直陈诗人灵魂的研究者,这种大家的写作风范使其文章显示出极高的学术水准、极富内涵的批评深度。本书是其诗歌评论文章的集大成之作,内容充实,逻辑严谨,作者以其独到的视角重新审视当代诗歌流变、诗人写作历程,重绘当代诗歌的精神光谱。
内容简介:本书是广西师范大学南方诗歌传播中心重点打造的“诗想者•学人文库”系列之一。文本从三个方面集中探讨了中国当代诗歌的价值和意义,并对存在的问题做了理性的审视与分析——对百年新诗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处境进行梳理,指陈当代诗歌所面临的难题与困境;从精神转型和美学流变着手,论述新世纪诗歌的写作技艺、思想与风格变化;从个案批评的角度,对北岛、王家新、余怒等重要诗人、诗作进行研究,从而透视个体写作的历史意识和现实精神。书中所收录的文章均是作者与当代诗歌对话的结晶,因此,在独特的文体意识呈现中,也不乏“理解之同情”的批评风度。
名家推荐——
刘波的诗学批评实践,以顽韧的掘进姿态,触摸到了时代良心、诗歌历史的本质与深层,重文本,不媚俗,有风骨。他视野宏阔,思维敏锐,新见迭出,经常从个案出发,接通文坛普泛的理论话语,追求文章的重量。出色的感悟力、思辨力和描述力三位一体,彰显出他学术上强劲的实力与理想的气象。(罗振亚 著名诗歌评论家,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波一直坚守在诗歌批评的现场,他不仅关注诗人个案的状况,对诗坛现象也保持着追踪的兴趣。凭借一份执着、敏锐和理性,他的诗歌批评文章才既富学术眼光,又不乏思想关怀。在观察诗歌整体态势与个体写作格局的过程中,他试图建构其个性化的阐释逻辑,并努力寻求诗意的表述。(张清华 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学养,学理,艺术直觉,问题意识及文章功底,当代中国中青年诗歌理论与批评界,能集此五大要素于一身且格局独备者,“70后”诗评家刘波当属翘楚。尤其厚积薄发后,依然能保持宽广的视野和明锐的见地,且谦抑,且沉着,文本人本皆清通笃诚,让人信任而寄望高远。(沈奇 著名诗歌评论家,西安财经学院文艺系教授)
作者刘波
有难度的写作就是一种创造
在那部著名的励志电影《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里,“船长”基廷的言传身教,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就是使他们能打破常规的束缚,解放禁锢的思想,拥有自由的思考和独立的意志。当我们全部的生活都基于某种功利想法时,人生只会沿着“有用”而直奔终点,到头来我们可能会发现,那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因为人生旅程中的很多美好与秘密,都在那“无用”的行进途中。当年上大学时,我曾一门心思扑在小说创作上,总是幻想着能写出伟大的作品。尤其是读了那么多经典之后,就想着自己的作品也应该位列其中,于是开始雄心勃勃地列出写作计划,结局当然可以预料到:所有的小说几乎都是一气呵成,事隔几年,再拿出来看,不堪卒读,真是羞愧不已,怎么也不敢相信乃自己所写。
拥有理想主义精神,是写好作品的前提和保证。套用一句俗语,不想把作品写好的作家,不是好作家。要写好作品,进入的方式和路径则至关重要。当年我之所以那么急着想要写出伟大的小说,无非是想通过释放自己的情感、转化自我的经验,达到一种“成功”。然而,在写作中没有切入难度,没有在那种顺滑的“下笔千言”里投入一颗艺术之心,最后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自我感觉良好而已,事实上,文字的肌体里潜藏着诸多的浅薄。我写得太快了、太顺了,根本意识不到快和顺背后的平庸,甚至还显得自己有那么一点悲壮:原来我是可以写出千言万语的??烧庑醋鞯奈O招?,早已暗藏在那无难度的倾泻里,它们因过于幼稚而遭到淘汰。当然,我并不是说当初的小说训练是没有用的,它至少还曾给我的文学梦想带来了飞翔之感。只不过,它因缺少必要的超越而无法获得长久存在的可能。
后来,我开始了相对系统的阅读,这不是为了洗刷耻辱,报复自己,只是觉得写作成了兴趣、职业和爱好,继而更需要的是创造和阅读的自觉。写作的自由、阅读的独立,对一个作家来说,不是被迫的,它应是笔随心至后的一种精神境界。写作和阅读的独立性,首先就是不依赖于任何功利目的,它是一个人的精神王国,自由的空气在里面流动,于是,表达才有了底气,言说才有了立场。当我在阅读中感悟到了小说、诗歌和散文的美与诗意时,我愿意去阐释它们,为它们赋予我新的理解和认知,这样的分析文字,同样是一种创造。当作家的经验在作品中得以转化时,我能感同身受地找到自己人生的轨迹,也能捕捉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此时,文字与心灵的相通,就不在于写什么体裁了,小说可以,诗歌可以,散文可以,批评同样也能以入心的方式抵达我们的灵魂深处。
我从事文学批评,首先是出于一种兴趣。当一个人沉浸在阅读中,他有话要说,不吐不快,这种表达源于情感释放,并渴望找到内心的共鸣。我愿意在守护意义与价值的层面上探寻文学的真相。只有挖掘真相的写作,才能说到每个人心里去,所以,我不太喜欢那些掉书袋和搬概念的批评文字,总觉得那些缠绕和繁复像是虚伪的遮掩,欲以“高深”来寻求自我安慰和知识炫耀。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我从来都不相信,自己都没搞清楚的东西,何以能写出来让别人理解和信任。以前我也曾有过这样一个阶段,学术虚荣心导致狂妄、无知,如今再看那时的文字,晦涩沉滞,想不脸红,都难。有些人忌讳读自己以前的文章,但没有勇气去面对过去的自己,又如何能真实地面对当下的自我?
我希望自己能够从故弄玄虚中走出来,以明晰的表达呈现批评的风度,那唯一的标准,就是入心。要对自己的文字负责,仅以知识套知识,最后只能陷入自欺欺人的困境,唯有入心之论,方可让他人走进。我虽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试图去学习、靠近,以求缩短与干净、纯粹、朴素之间的距离。为此,我不断阅读,不仅读更多的作品,也在接近个体真实的灵魂。灵魂的相通才是理解人世的密码,文学批评就给了我多次灵魂相通的机会。我通过那些真实的灵魂诉说,来带出自己对话的活力,让批评接近思考的本原,接近文学的真相。
不知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动力,我还是倾向于去读那些厚重的文字,过于轻飘的东西,总是难以提起我的兴趣。我并不否认我的偏好,毕竟,文学与写作之事,难以完全客观。但我相信,有价值的作品,它一定从某些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创造性美学,要么是文字之美,要么是思想之力;二者兼有,则堪称完美。我从这些文学作品中获得了提升,当我再来为其写批评时,一方面是给作品以价值的延伸,另一方面更像是在进行自我启蒙。
从事文学批评十多年来,除了基本的语言创造外,思想性和力量感越来越成为我评判作品的标准。当然,我也拿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写作:从文学层面来看,批评同样也是一种语言创造,它在诉诸理性的思考时,也应当给人带来精神和美的愉悦,这也是批评的职责。我们的批评文字不仅要在解读作品的基础上联结个人的内心,也要在更高的爱的层面对接当下时代,此为批评富有现实感和历史感的前提。吾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从当年读大学时写小说与诗歌,到如今以批评和学术为业,这一路走来,始终未离开写作本身,虽然思维和表达不尽相同,但我从来不认为它们的性质有多么大的不同。写小说时,真还领略过“下笔如有神”的感觉,但现在写批评文字,总感觉下笔艰难。这是一种倒退吗?我反而觉得是进步了。内心的创造精神让自己不可太随意,难度是我们时刻都必须面对的“障碍”,怎样准确地表达一个观点,怎样写好一个优雅的句子,甚至怎样搭配词语让它成为精彩的创造,这些最根本的问题,在任何有美学和思想追求的写作中,都是不可回避的。因为写作就是一种创造,小说、散文、诗歌和批评如此,我们平时写诗作文,当更是如此了。
《重绘诗歌的精神光谱》目录
第一辑
传统、境界和历史感——论百年新诗书写与传统之关系
启蒙与困惑:80年代作为一种诗歌精神
时代现实下的诗歌审视
先锋诗人仍需叛逆精神
论当代诗歌写作的日常性与神秘感
论当代诗歌的精神处境与现实走向
第二辑
语言创造中要有思想的回声——论新世纪诗歌的精神转型和美学流变之一
从书写自我到介入时代——论新世纪诗歌的精神转型和美学流变之二
技艺修正、经验转化与持续性写作——论新世纪诗歌的精神转型和美学流变之三
力量的提升与精神的重建——论新世纪诗歌的精神转型和美学流变之四
直面现实、历史与传统的新格局——论新世纪诗歌的精神转型和美学流变之五
第三辑
为当代诗歌建立启蒙的传统——北岛诗歌论
手艺人的悲剧意识和尊严写作——多多诗歌论
承担意识、批判精神与日常逻辑——王家新诗歌论
当代汉语诗歌的神秘魔方——余怒诗歌论
无欲写作通往力量之爱——朵渔诗歌论
作者简介:刘波,1978年生,湖北荆门人,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五届客座研究员,湖北省作协首届签约评论家,《星星·诗歌理论》杂志“每月诗歌推荐”栏目特约主持人。在《南方文坛》《当代文坛》《当代作家评论》《文艺评论》《扬子江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刊发表评论文章多篇,出版有《“第三代”诗歌研究》《当代诗坛“刀锋”透视》《文学的回声》等。曾获得湖北文艺评论奖、“后天”批评奖、《红岩》文学批评奖等。
来源:“诗想者荐书” 编辑:冯潇
?。私饬醪ㄏ喙刈柿锨牍刈⒈就?ldquo;文艺理论”专栏http://www.ycwl.gov.cn/content-49420-970912-1.html等栏目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