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小说学会副会长杨子峰的小小说《虎脑背笔记》2017年11月由长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辑录了《迟到的请求》《地主冯守德》《父亲的吃相》《青出于红》《将军》27篇小小说,共计10万字。
“《虎脑背笔记》是一册故乡之书。这册充盈着泪与笑的乡愁读本,简直就是一本虎脑背的百年风物志,它杂糅生活的百态,也呈现人间的百味,还观照古镇的百相,打开它,就是打开一册旧山河,打开一卷市井人物谱,打开虎脑背的沧桑记忆,打开百姓的生死歌哭。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时刻都在上演着那些有时千奇百怪、有时惊天动地、有时又感人肺腑的故事。”(冯汉斌 语)
“虎脑背是明清时期一个真实存在的地名,处于长江西陵峡下游的虎牙滩,因背似虎背而得名,今改名‘猇亭’。作者以此为原型虚构了一个文化的虎脑背,叙述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以承载上述三种文化向度,本质是一个文化的隐喻符号。”(桑大鹏 语)
作者简介
杨子峰,湖北长阳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小说学会副会长、宜昌市散文学会副会长,著有小小说集《笔误》、《虎脑背笔记》。现供职于猇亭区古老背街道办事处。
红出于青
杨子峰
清光绪年间,一窑匠来到虎脑背,无意中发现此地泥土粘性很强。暗暗在虎脑背的虎牙滩做了一块生砖,放清水里浸泡,两天后查看,原样。半月后再查看,仍原样,砖和水清亲如故,大喜。赶紧修书回家,让家人速速变卖家产过来创业,虎牙滩因滩险而出名,他想因他和粘土更出名。
窑匠姓温,很快在虎牙滩建起第一座温家砖窑。从虎牙滩开始,虎脑背自此有了温家风云创业的传说。
史书记载:刻有“大清光绪温记” 的大青砖,与修筑长城遴选的“清澄砖”相似,长34厘米、宽16厘米、厚12厘米,重约15公斤,体积是普通砖的6倍。
敲打温家窑烧制的青砖,清脆悦耳,有音乐的肤色。以石击之,其硬度的秋色可与石平分。没等虎脑背人缓过神,温家已不惜重金将制造砖瓦所需的优质资源收于囊中,窑迅增至12座?;⒀捞采闲尥跻?,温家窑的青砖为首选,庙的香火让名声更如喜鹊群起。说砖瓦,言必赞温家。
除了温家窑,较有名气为郭家窑,也烧青砖。得福于选址虎脑背当年佛教胜地观音寺和福善寺两处,从一开始就远离温家窑独盘一角,借佛生财,不忘时常做善事,捐砖捐瓦修缮寺庙。香客来来往往,郭家窑的名声也远扬。
100多年来,滚滚长江东逝水,虎脑背的砖瓦市场一直为温家窑和郭家窑左右。
20世纪40年代,本地一徐氏猛出怪招,在温家窑和郭家窑未控制区建了三座窑。那地方名“阴湾”,因缺水一直为温家和郭家不耻,视为烧制砖瓦禁区。因烧制砖瓦一直须“下水”,所谓“下水”,即在窑顶造一水坑,烧制时蓄满水,待砖瓦到火候后,由专业师傅慢慢向窑里渗水。唯有此工序,砖瓦才会在红红的窑里蜕变成青色,活脱出不凡的颜值和气质,温家和郭家都各有秘籍,好的火候,上好的水质,相克中相宜,水火阴阳中相生。
对“缺水”视而不见,徐氏在同行们的惊讶里,直接把“下水”工序省掉,径直让红砖面世。徐氏用独创工艺烧制的砖瓦虽不为青色,但价格便宜,质量也上乘,一点也不逊色温家和郭家的青砖。审惯了青色为美的疲劳用户们,一下被红色吸引了,红的砖浪一浪盖过一浪,都想逐“红运”。
“红运当头”是徐家推敲出的广告词,营销出奇制胜。很快,徐家窑星罗密布于虎脑背,红砖取代青砖,百年温家窑和郭家窑最终抵挡不住,长江后浪推前浪,几处宝地有意主动贱卖给徐家。
面对温家和郭家的橄榄枝,徐家掌门人悲喜交加。当年温家窑第一窑选在原徐氏祖业田地,那时的徐家掌门人不知不长庄稼的不毛之地是宝,贱卖给温家。事后懊悔不已,最后郁郁而终,嘱咐后人一定要购回祖业,家祭无忘告之。因温家事业如日中天,只能望窑兴叹。百年之后的他无意中悟出烧制红砖的工艺,了却了几代人的夙愿。
徐家掌门人又有惊人之举,只以合理的价收回了自己祖业的那块地,其余退给温郭二家,有意维持三足鼎立。自此,虎脑背多一流传至今的名句:红出于青。相当于:青出于蓝。(本文收录于《虎脑背笔记》)
用文学的方式打开乡愁
——《虎脑背笔记》序
冯汉斌
“世间的书大多是写在纸上的,也有刻在竹简上的,但有一部关于高密东北乡的大书是渗透在石头里的,是写在桥上的”,一个夏日的午后,我读莫言的散文《会唱歌的墙》,一时乡愁弥漫,挥之不去。是的,对于我们这些远离故乡的异乡人来说,读这样的文字,无疑是一次精神还乡,事先不必张扬,事后却暗流涌起。读这样的文字,其实也是在做如北岛所说的,“寻找生命的湖”的工作。多少次读莫言,就有多少次“反认他乡做故乡”的冲动,因为,正是通过他笔底下的高密东北乡的风物和人事,一时勾起了我的莼鲈之思,情怀既释,此心方安,枕月而眠,不知东方之既白。
而最近将我从营营役役中唤回、体味文字快意的,是子峰的这本《虎脑背笔记》。全书由28篇小小说连缀而成,戋戋一册,却饶有奇趣,所述皆里巷人物、小街故事,虎脑背是其共同的背景。此前,子峰的这些小说前前后后大多读过,不少还见诸报端,如今整体观之,竟大异其趣。我相信,只要子峰愿意,他随时可以打开虎脑背这个百宝箱,变幻出这个江边小镇的前尘梦影。他像莫言一样,有一双与众不同的、像吸收器一样的耳朵,它吸收虎脑背的一切,故事、人物、情感,甚至痴心妄想。借由这双文学之耳,子峰把一切纳为已有,并沉积在内心,搅拌、发酵,分泌出生活的原浆,那就是这些也别致、也厚重的文字。它们一起,构成了一幅古老背的“清明上河图”。
“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刘亮程语),而子峰的《虎脑背笔记》,首先就是一册故乡之书。这册充盈着泪与笑的乡愁读本,简直就是一本虎脑背的百年风物志,它杂糅生活的百态,也呈现人间的百味,还观照古镇的百相,打开它,就是打开一册旧山河,打开一卷市井人物谱,打开虎脑背的沧桑记忆,打开百姓的生死歌哭。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时刻都在上演着那些有时千奇百怪、有时惊天动地、有时又感人肺腑的故事。织布街杂货铺老板段伯义见证了虎脑背纺织业的繁华,虽为商贾,却临危见大义,在抗战期间不惜用生命换回古镇一方百姓的安全(《迟到的请求》;面对温家窑和郭家窑的双重挤压,徐家窑掌门人独辟蹊径,独创炼制工艺,以红砖独步江湖,留下“红出于青”的佳话,但徐家却有容人之雅,有意维持三足鼎立之局(《红出于青》);而一道腊肉炖鳝鱼,不但牵出张翼德与虎脑背之间的传说逸事,也让父亲的吃相有了医学意义上的参照(《父亲的吃相》)。从阉猪佬、石匠身上,我们可以一窥中国民间九佬十八匠的生存美学;从《奶奶的风》、《咬过一口的玉米棒子》里,我们约略可以感受家庭的温暖气息。而《水花》,简直就是一幅活泼泼的男女风情画,“把你当‘水花’养在我的鱼篓里,何愁荡不出‘尖尖’”,不经意间,有着峡江五句子情歌的神韵:“对门山上一块田,郎半边来姐半边,情郎种的豇豆子,情姐种的扁豆花,他不缠我我缠他”,青春男女这种心照不宣的缠绵,甚至让我穿越数千年,回到《诗经》时代,那可是中国百姓爱情的初心?
小说之屋,窗开百扇,门唯二三。而写好小说,用亨利.詹姆斯的话说,“秘方只有一个-----用心烹饪”,《虎脑背笔记》里的每篇小小说,都体现出作者的小说匠心,而经由这些篇什,我们握有了打开虎脑背的文字密码。这些文字,记录着生活的小波澜、小生趣,叙写出百姓的小忧伤、小喜欢,刻画出人生的小荒唐、小乖舛,却也观照了时代的大变迁、大动荡,人心的大悲悯、大不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虎脑背的居民们,比如说书人朱三、地主冯守德和徐九儿,每个人身上体现的都是一个时代,时代的光与影打在他们的脸上,浸润在他们的心里,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构成了虎脑背人不变的基因和独特的生活哲学。子峰叙述这些故事却也自出机杼,自具手眼,于虎脑背这些俗世奇人身上着尽笔墨,形象大有呼之欲出之势。而其利器有三:一曰思想见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匡扶人心,其旨大焉。子峰的这些短小篇什,每一篇都说清一个道理,举凡扶危济困、尊老爱幼、惩恶扬善、诚信守诺、宽以待人等品格,于字里行间皆可寻其辙迹,指向明确,称这些文字是小小说版的《围炉夜话》,亦不为过。二曰情节见长。如《请他陪酒》,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见出人物的大智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而《烟瘾》中,通过一条染了烟瘾的家蛇死死盘住大烟杆的细节描写,又反衬出阮爷的烟瘾之大。三曰语言见妙。子峰的语言,胜在简洁、贵在朴拙、妙在传神,具有浓郁的民俗和地域风味,读来颇令人回味?!短ゼ恰防?,以绝多笔墨描写虎脑背的民间绝活蚌壳精舞,最后一句涉笔成趣:“第二场,丈夫演渔夫,秀姑演蚌壳精。轻轻一抖,蚌壳精乖乖入内。”,乖乖二字,似有千言之妙,余味无穷。
前有《笔误》,今有《虎脑背笔记》,感谢子峰为我带来这一段百感交并的阅读旅程。子峰于繁忙公务之暇,乐于以笔为旗,以心为墨,以思为马,用文字记录时代嬗变,观照世道人心,在民间与传统诸维度上带给我们诸多的思与痛。期待“虎脑背”成为子峰的文学根据地,结出更多的文字之果。
是为序。
?。ㄗ髡呦狄瞬凶餍敝飨⑷客肀ǜ笨鞅啵?/span>
肉躯凡胎的道义传奇
——评杨子峰小小说集《虎脑背笔记》
桑大鹏
摘要:杨子峰小小说集《虎脑背笔记》中的30篇微小说显示了虎脑背土著居民在传统文化语境渐次解体的价值环境中对民族大义、人伦道德、职业操守三个方面的笃诚与坚守,并从“反异化”的视角致力于描写土著居民与对象的至密关系,为这三个方面的价值坚守提供人性与哲学的说明,使小小说具有文化隐喻意味,是新时期小小说创作的新成果,具有与世界小小说创作对话的水平。
关键词:民族大义;人伦道德;职业操守;文化隐喻;反异化。
古语有云:“失礼求诸野”。当一个种族经历战争或文化的大变动之后,主流意识形态隐含的价值观往往显得涣散,失去对种族的凝聚与整合能力,让位于新的文化精神,此新的文化精神因其异质性与原民内心互相排斥,并不具备将原有种族凝聚起来的能力,于是新的时代急需强大的原力凝聚起原有种族以继往开来,知识精英因而特别渴望文化原力,政治,文学,艺术都在寻找“父亲”(文化原力),每一次文化大变动之后都会出现寻找“父亲”之事。
他们将目光投向底层社会,于是“父亲”又会被反复找到。
一、虎脑背的文化隐喻
能够找到“父亲”的前提是底层社会仍然保留着文化的基本盘。中国文化的基本盘有几个根本的价值向度:就伦理价值而言,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人伦范畴;就心性而言,是因《周易》乾坤二卦而来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志之思;就国家层面而言,是以“家国千秋道义担当”为核心理念的主体意识。每当社会因大变动而行将瓦解时,底层社会都会以这三种核心理念抗拒这种瓦解,显得坚定、顽强、自信,同时也不乏封闭与保守。杨子峰小小说集《虎脑背春秋》就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文化搏杀的范本。
《虎脑背春秋》共由30篇微小说集成。虎脑背是明清时期一个真实存在的地名,处于长江西陵峡下游的虎牙滩,因背似虎背而得名,今改名“猇亭”。作者以此为原型虚构了一个文化的虎脑背,叙述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以承载上述三种文化向度,本质是一个文化的隐喻符号。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之“马孔多”和金庸《笑傲江湖》之“桃花岛”。
小说中的地理环境多是为刻画人物性格而存在?;肪吃谛∷抵芯哂写看獾奈幕馕抖嘣谛率逼谝院蟠罅砍鱿郑逑肿骷叶曰肪车恼苎伎?,从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如刘心武《钟鼓楼》,王安忆《小鲍庄》,今《虎脑背春秋》亦具此种功能。所不同的是,作者以小小说的形式对文化作散点透视,写虎脑背土著居民作为凡夫俗子在动荡时代对文化的坚守,由于时势动荡,他们对道义、对底线的坚守显得那么执着,乃至处处流露着传奇色彩。
二、民族大义的叙写
《迟到的请求》、《将军》、《英雄的半步之痛》是小小说集中叙述出自虎脑背的土著英雄为担当国家民族大义舍身忘死、无我献身之事。角度各不相同,但意义指向一致?!冻俚降那肭蟆沸粗泄驳叵碌扯尾逦热站箍谙碌娜虬傩?,不得已暴露身份,以一人之命换取全镇百姓生命,献身之前写信向组织解释临时从权的不得已——“没了古镇没了百姓我存在还有何意义!”,英雄以无我的精神为百姓而献身,大义凛然!
《将军》写虎脑背原住民、当年带兵抗日解放虎脑背的老将军,以九十多的高龄回到古镇,听说虎脑背低保人数太多,有拿出自己多年积蓄支助百姓,将军当年率兵抗日、解放古镇、如今支助百姓,时刻不忘故土,情谊与道义集于一身,他不仅是一个英雄,更是一个大写的“文化的”人——道义以情谊的方式体现出来。
《英雄的半步之痛》写虎脑背邹英雄自发组织抗日游击队与敌周旋,多次巧胜。他假扮渔翁混进敌人岗亭去杀掉汉奸杨,因上岗亭七步台阶错走半步,被敌人识破,逃出岗亭,日军调来大部队追捕,邹与八名兄弟全部牺牲,此半步之错成了邹与当地百姓心中永远的痛。小说以此半步之痛透视英雄的道义担当精神,从后悔的角度写,是小说创作并不多见的角度。
上述三篇小小说价值指向均趋向于道义担当,但角度各异,或以倾其一生的意志力量执着与此种理念;或违背组织原则临时从权而献身;或以半步之错的痛苦承担牺牲。多角度的叙述既表现了道义精神的丰富性,又表明作者对价值体认的深度。惟其如此,当道义担当在一个普通的凡夫俗子身上体现出来时,往往带有其克服凡性、坚定笃诚而迸发出来的传奇意味,体现一种人性向神性的提升。
三、道义的人伦渊源
《地主冯守德》、《握她左手》、《咬过一口的玉米棒子》、《找不到第二个你了》可看作道义理念的另一种类型,即仁义传统在善举、感恩、关爱、理解上的体现。
《地主冯守德》写地主冯守德土改时被批斗,上台“揭发”的农民居然尽说冯守德如何如何借给人粮食并最后撕掉借据,并不许人宣传,批斗会只好不了了之;更有调查发现冯曾借给解放军大宗钱粮,民政局欲偿还本息,冯的后代按冯的嘱托将借据在坟前烧化了——“替我说,不用还了”——家传厚德代代流芳。小说并没有正面写冯的阴德厚道,全是通过旁人的追忆或政府的严格调查而发现,是旁人的记忆佐证了冯守德的至善之德,这种善其实有其发生的淳厚的道德环境,乡人们怀着感恩之心会议冯守德的每一善举是其传奇道义精神发生的渊源。
《咬过一口的玉米棒子》写“他”的儿子买到河边码头摊主的最后一个玉米棒,但被摊主的残疾儿子强行拦下自己吃,他向儿子百般解释并许诺明天来买,儿子却说这玉米棒子自己已偷咬一口,会不会将黄疸肝炎的病毒传染给残疾哥哥?儿子不是因为玉米棒被强行拦下而不满,而是担心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别人。善德在幼小的心灵里就已扎根,为古镇的道义传统提供了某种合理的说明。
《握她左手》写年轻漂亮的女画家到作家花园来写生,她小时因车祸左手残疾,爱情一再蹉跎,作家的刑警朋友也因保护战友而丧失左手,当刑警伸出左手握住画家的左手时,两个受伤的灵魂因尊重、因理解而心许目成。这是“义”体现在爱情中,令人心酸,令人动容,“义”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体现出来。
《找不到第二个你了》可作为前述理念的反证文本:美女小丽与一无所有还有盗窃前科的“他”相爱,仅凭“他”的一句“这世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你了”就与之生死相许,父母凭他们的道义标准并不看好此人,婚前为之进行财产公证。一无所有的女婿从不携妻看望岳父母,不久设计偷走了公证书,卖掉房子远走高飞,小丽欲哭无泪,喃喃自语“这世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你了”。小丽灵魂为情所迷,反证父母的道义标准百无一失,是小说道义书写的另类形式。
小说将道义理想置于人伦、亲情、与爱情中,使道义坚守呈现出一种为善忘躯、寻找爱情、判断人品的传奇色彩。
四、“义”体现在职业习惯中
如果某种道义精神的坚守达到笃诚,在职业习惯上会以怎样的方式体现出来?小说《挑窑货》、《小满的最后三块砖》、《职业习惯》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范本。
《挑窑货》叙述兰二被叔叔推荐到温家窑挑窑货,干这营生之前先要参与实践整个烧制窑货的过程,体验一件陶瓷是如何诞生的,以建立人与陶器的亲密感——陶器的破碎会使人心痛的。某个雨天兰二不听叔叔劝阻,借机挑窑出去,结果脚下打滑摔碎了一担陶器,被罚三天苦力。其他晴天摔坏陶器的工人没有受罚,老板解释:“温家窑允许雨天新手可不挑货出行,规矩厚道在先;你不听叔叔劝阻出事,当然应该受罚,其他人晴天出事是因为意外。”原来行业制定准则都是以礼服人,以道义为先,宽厚待人,奖惩都令人心服口服,行业不仅仅是生意,还是育人的摇篮。
《小满的最后三块砖》叙述瓦工小满为人铺设地砖时,不仅兢兢业业,还要留下三块砖最后铺设,原来他有一个心愿:堪设最后三块砖时为房主作出最美好的祝愿。这是古老的“成人之美”的良知与道义在新时代的遗风,小满为人作工,要的不仅是工钱,还要成人之美,虎脑背的流风遗韵已沉淀在手艺人的职业习惯中。
《职业习惯》叙述“我”将要为医术精湛、盛名在外的彭医生夫妇做六十大寿,因为他们曾凭自己的职业习惯将假死二十分钟的我从死神手中救回。今次一切就绪,我到后花园寻找彭医生夫妇,发现夫妻俩正在满头大汗启动一辆割草机,多次试验,终于启动久已朽坏的割草机,使之重新具有了生命。小说感人之处在凸显彭医生夫妇以医生救死扶伤的精神对丝毫无修复可能的机械,正如面对生命本身一样,不放过丝毫机会,对生命的笃诚与尊重已成其职业习惯的核心理念。
道义理念体现在职业习惯中,是小说选定的一种特殊视角。此视角不仅是对传统的一种追怀,更是对当代商业社会丧失职业道德造成假药假酒假老婆假儿子泛滥的时代乱象的极大讽刺。因是之故,道义传统就显得更加可贵。
五、人与对象的至密关系——道义的主体性依据
杨子峰的行文方式令人印象深刻,即致力于书写人与对象的至密关系,表达人与世界的统一性,以此凸显人的主体性,从而表现人因获得了自身主体性而游冶于世界的自由。这是
古希腊自《荷马史诗》以来的书写传统,这种书写为虎脑背土著居民之道义的坚守提供了哲学的合理性说明。
仍以《挑窑货》为例:小说写道:“制作陶器的师傅们带他们沤土、发土、和泥、摞泥、车泥、修胚、上釉、烧制直至陶器出窑。经验积累有之,技术绝技有之,烟熏火燎有之,捶打摸捏共计七十二道半手脚,让学徒们在疲惫不堪、瞠目结舌中感受一件成品陶器诞生的不易。程序完结后再触摸陶器,有种从未有过的人物相通的感觉,息息间,好像陶器有了生命体征,和其打交道唯有格外小心呵护才是。”这是写制陶工艺的繁复芜杂,写人的行为在与对象的磨合中逐步获得灵魂的互融、精神的统一,只有将陶器与自己视为一体,才能发生“爱物如爱己”之心。当陶器被作为商品卖出去时,商品的价值体现的其实人的价值,别人的认同本质是对主体的认同,事关脸面,事关尊严,而不是一力为了金钱不顾脸面与尊严,人对商品的“视如己出”乃因其中承载的是自己的价值与尊严,那么商品的质量与职业精神的诚笃自然会得到保障,道义为之而发舒。
人与对象的至密关系本质是一种“反异化”,即随时提防人与对象的分裂,为了某种功利目的(金钱、权力等)而沉溺,丧失人的主体性,在对象中迷失自身而“异化”。因此在杨子峰的书写中,人与对象始终是统一的,处于一种至密的亲和状态。惟其如此,虎脑背土著居民之道义的发生与表达就有了主体的人性基础。
小小说虽曰短制,但创作界并没有为其特别开恩允许小小说言不及义,照样要求小小说遵循经典理念塑造性格,故此小小说要写好其实至为困难。一般人大多推崇鸿篇巨制,而对千余字的小小说撇而不顾,视之为初学者的入门练笔习作,如同武学的入门功夫,焉知此种“入门功夫”正是原发性基础,影响一生的成就。据笔者有限的知见,英国、日本作家的小小说还有世界影响,不知中国作家出于何种心理轻视小小说?幸好有杨子峰在寂寞中的实践探索,算是对笔者“有可能”是错误判断的一种反证。
(作者系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文/图:杨子峰、徐梅 编辑:冯潇
?。ǖ慊髯笊戏?ldquo;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