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柱散文集《故乡的路》
日前,宜昌籍作家李全柱新作《故乡的路》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20万字,收录作者散文47篇,大都以作者的亲身经历、身边人、身边事和所见所闻所思为题材,语言朴实流畅,具有真情实感,耐人寻味。作品从社会生活的点滴,讴歌了一个时代、一个时期、一个时段甚或一个瞬间的时空光芒,尽情抒发了对生活的深情感悟。其中《“跟”着儿子去广州》《品读四陵坡》等获得省、市征文奖。《我的老屋》和《故乡的路》被枝江市两所中学纳入作文课指导范文。
作者李全柱
李全柱,枝江市白洋镇人,中共党员,公务员(副县级)。1991年开始写散文、小小说、杂文等。在多家报纸、刊物、电台和网站发表作品200余篇,近50万字,并多次获奖。2002年11月出版散文集《感悟人生》(中国文史出版社)。
文/胡思华
拿到李全柱兄的《故乡的路》,洋洋十八万余言,不禁心中十分感慨。全柱兄在从政之余能够积累下近二十万文字,不仅可见他对生活的留心与付出,也足见生活对他的反馈与回报。每一个善待生活的人,生活对他的馈赠总是丰厚的。
我与全柱兄的结识,也是生活对我的一份馈赠。知道他的名字早在与他见面之前。那时,我爱人正与我谈恋爱,爱人经常跟我提到她称之为“全柱哥”的人,一直在写东西。我这个也喜欢写东西的人,天生对“写东西”的人有一种好感?;姑挥屑?ldquo;全柱哥”,我已有些喜欢上了“全柱哥”。跟“全柱哥”第一次见面,是在全柱兄文中提到过的“雅畈”。那时,他正在那里做书记。我与爱人到岳母家去,经过雅畈,便去拜访了“全柱哥”。见面很愉快。印象中,全柱兄是个典型的风风火火干事业的人,说话虽然不紧不慢,但思路敏捷,充满热情。后来,我因为喜欢写作,从工厂车间调到党委宣传部专职做宣传工作,全柱兄后来也转岗做了镇里的宣传委员,我与全柱兄不仅有了生活的交往,更有了工作的交流。随着与他交往日深,我与他思想上的共鸣也渐渐多了,日益惺惺相惜起来。
全柱兄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理想的人。从农村走出来的他,非常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曾经生活的农村变得好起来。正缘于此,从雅畈调到镇里和又调往外地几年后,他又主动要求调回雅畈,为的就是希望将外面学来的经验付诸实践,一点点地取得进步。然而,理想,常?;嵩谙质得媲笆艽臁K怨氏绲脑竿迪值貌⒉辉猜?,但他对故乡的那颗心并没有冷却。就在临近退休之时,他仍然奔忙在为故乡招商引资的工作中。他希望他的努力能给故乡带来改变。
全柱兄还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情感的人。他是我所见过的人中少有的给母亲剪趾甲的人。我岳母与全柱兄的岳母曾经是邻居,就是这样的关系,当听说我岳母摔跤后,他还专门从宜昌赶到农村去看望她老人家。
全柱兄对生活的理想与热情,也能从他的笔下感受得到。不论是《我的老屋》,还是那《故乡的路》,不论是《向父亲致敬》,还是《月亮上的“母亲”》,都充满了他对故乡、对亲人深深的眷念,对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景浓浓的情意。很多在别人看来很“土”的东西,在全柱兄的笔下,却显得是那么金贵,而他描述这些的时候,总是以一种很俏皮、很欣赏的口吻。
土砖砌成的墙,屋面的檀条上铺盖着小土窑煅烧的瓦。坐北朝南,两正一厢,大门儿中间开,是典型的传统式的农宅。不同的只是正房的墙壁上全糊着清一色的旧报纸,这是我的得意之作,在当时的山乡农宅中算得上是上档次的??吞弥星降恼醒牍易乓徽琶飨?,下边张贴着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每天,我总要站在地图前,在全国各地和满世界跑上一遍,这已成为我的一种日常习惯。(《我的老屋》)
面对这样有些“土”的老屋,全柱兄的精神却是愉快的,每天总是习惯于在老屋的地图上全国各地和满世界跑上一遍,完全感觉不到简陋生活所带来的委屈。
这些路大多弯曲,或三弯四盘,或五弯六转,或七弯八拐,宽窄不一,高低不平。一到雨天,有的路泥浆四溅、滑不唧溜,行人难走,不得不全神贯注,一步三蹭,如同在舞场上学跳“起步舞”一样。(《故乡的路》)
一条高低不平的路,在全柱兄的笔下,成了学跳“起步舞”的舞场,丝毫感受不到对落后交通状况的抱怨,有的只是生活的乐趣与快乐。
父亲在他短暂的三十六年的人生中,没吃过不掺和菜类、豆类的白米饭;没尝过烟酒(何尝不念想,没那个条件?。?;没上过餐馆;没穿过“洋布”(市面上的布)衣服,都是些由母亲用棉花纺成线、织成布,再用黑色染料染后做成的土布衣服,而且是补丁加补?。ㄖ刹嫉拿藁ㄊ羌邢薜模幌硎芄院?、喝好、穿好的幸福生活。(《向父亲致敬》)
父亲生活的艰辛与痛苦,成了全柱兄心中永远无法补偿的疼痛与怜悯。这里面既有对生活的追问,也有自己内心的折磨。
我心痛、后悔和愧疚得不能自拔,一度想撞死在母亲的墓碑前(一想起儿子、妻子和其他亲人,就放弃了)。我常黯然落泪、哭泣,多次在梦中哭醒。有啥用呢?人死不能复生了,倘若有来生,我给母亲再做回儿子吧。这也是大白天说梦话,不可能的啊。唯一的就是我将来死后,把我的骨灰葬在母亲的坟墓旁,天天服侍她,陪伴她?。ā对铝辽系?ldquo;母亲”》)
痛惜于母亲的去世,多次在梦中哭醒,这里面充满了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将这种思念与愧疚寄望于来生,寄望于死后,这是只有经历过失亲之痛才有的文字。
全柱兄的文字,最感动于我的,不是他的华丽的文采,而是他的真实。在这个什么都追求华丽,到处都流行伪装的时代,全柱兄的真实显得尤其可贵。不论是写《不一样的江湾人》,还是《峡江人眼中的温州人》,他的行文都是以近乎于实录的风格呈现。
他这样描述江湾人:
大自然神造出了得天独厚的江湾,它处于万里长江中上游和百里清江结合部的拐弯处,被两江围成大半个圆圈,地平、土肥、含沙粒型,祖辈以来种着棉花。
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棉花是抢手货,价格划好几块钱一斤,由国家统一收着。江湾人有钱用,那个时候就靠近了小康生活水准。江湾以外的那些才十八九岁的姑娘们都以找江湾的婆家为荣,江湾的小伙子们怪走俏的,相亲时总是抬着头。(《不一样的江湾人》)
温州人在他的笔下,既充满活力,又不乏趣味。
在峡江人眼里,温州人是格外的不寻常。
早在二十世纪中叶,就有温州人登陆峡江。在乡间的小道上,农户的稻场边或城镇的码头、车站、街角,偶有他们穿来走去的身影,叫卖些诸如纽扣、打火机和针线之类的小物品或展炫他们最得意而最原始的手艺—弹棉絮、缝衣服、做瓦匠等。虽然峡江本土不少人有类似的功能和技艺,但远不及他们的手脚灵快,做的功效高。
他们说起话来叽里呱啦的,就像竹林里的那群快嘴八哥鸟,很难听得懂,峡江人只能是愣愣地把他们看着。这时,他们就连比带画地舞个不停,常招惹峡江人学着他们的语调和猴急样儿取乐。(《峡江人眼中的温州人》)
这样的笔法,不矫饰,不夸张,生活味十足,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而唯其真实可信,其中产生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心。只有热爱生活的人,留心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人,才可能描绘出这样真实的生活图画来。
全柱兄朴实的文风也让我印象深刻。全柱兄的文章大多采用日常的生活语言,在描写乡村人物时,更喜欢用乡村俚语。在他的文中,乡村俚语几乎随处可见。不熟悉农村生活,是不可能把乡村俚语用得如此熟练的。对农村生活没有感情,也不可能将乡村俚语当作写作表达的一种方式。比如在《我的老屋》中,讲述自己在县委党校读书用功,说自己“人吃了哑巴亏,戏却不好看”。在《故乡的路》中,讲述他上学没有胶鞋穿,穿了一双“木脚子”。在《家乡的雅石溪》里,童年时,他和同伴们常在溪边玩耍,放“野火”……这些极富乡土气息的乡村俚语,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音乡情。不仅如此,这些乡村俚语来源于生活,相比于一般的书面语言,常常有着特别的表达力,能够起到一般的书面语言起不到的传神作用。比如,在《不一样的江湾人》里,江湾人开发柑橘亏了本,招惹了不少外地人的嘲讽和批评:“江湾人骑骡子贩马(败家的意思),直巴是脑壳里有毛病吧。”这样的语言用一般的书面语言,就很难简练准确地把外地人对江湾人折腾的不屑表达出来。
全柱兄这本集子里,有故乡,有亲人,有理想,有思念,有他对传统的坚守,也有他对未来的憧憬;有他对生活的困惑,也有他对人生的诘问。其实这一切,都是他充实的人生经历的留痕。
写作对一个人来讲,既是一种情感表达,也是一种精神抚慰。内心无感于社会人情,是没法形诸笔墨的。然而,内心对社会人情有感是一回事,能静下心来,将内心所感形诸笔墨,则是另一回事。这既需要一份毅力,也倚仗于作者对生活怀有一份期许。我能感觉得出来,生活虽然给全柱兄的身心留有划痕有血痂,但全柱兄的心中仍然阳光普照,对生活,没有抱怨,充满期许。我想,只有努力的人才会得到生活的馈赠,而生活的馈赠会因为人的努力而更加丰富多彩。这,也许就是写作的意义,以及写作者存在的价值。
(作者系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东方教育时报》专刊主编)
后 记
文/李全柱
好不容易又整出了一本书,这是第二本,也是最后一本。
在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感悟人生》面世后,我就想再也不要折腾自己,写啥书了,的确太累了。
二○一五年四月,我结束了四十年的工作生涯,成了一个“圈外人”。一开始,我就像一只从笼子里飞出来的鸟,轻松自由,想咋样就咋样,不亦乐乎。不久,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寂寞、无聊和恐惧向我袭来,一时难于招架。霎时,我有了一种“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个人离不开大家”的伤感。没有退休的切身体验,是不会有这种感悟的。没有退休的人,不会知道退休后是啥味道。
有人劝我打打牌和搓搓麻将,赢点小钱,以此来打发和消磨这难耐的时光。我却与此无缘,大半辈子没沾过边,不能越过这个防线。于是,我走进了书里,读起了曾国藩的书。“要想当好官,就学曾国藩。”听起来像句戏言,恰是我对曾国藩的崇拜之表白。曾国藩是清朝重臣,不仅治国有方,而且治家也有道,“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为我至今难忘的座右铭?!对沂椤房俺铺煜乱痪?。顿时,我眼前一亮,不如效仿曾大夫子,写“家书”,把我人生中的得与失、苦与乐、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写出来,作为“思想遗产”传承给我的后人们。
当我列好提纲后,却有了几分犹豫,最终放弃了。其理由是时代和观念在不停歇地变迁与更新,“儿孙自有人生路”,让他们自己走罢了。
宜昌的邓清传、王家坤、乔慧敏和广州的王华萍要我写“自己的故事”,说“真情实感才是文学艺术,假大空是对文学的亵渎。” 他们是我的挚友,是事业有成的实业家,平日里少有时间读书,但对我“写东西”颇为关注,期待我再出本书。他们的真情如同寒冬里一把火,一下温暖了我的心。于是,我便入手整理、修改和充实原见诸于报刊的一些文稿,并写出新的东西,作为我人生的最后一项“工程”来完成。
为了最后一本书的真实和富有情感,我多次“回望乡愁”,到我的故乡和原工作过的地方拜望父老乡亲、老领导和老同事等,重温以前的那些事儿……因此,获取了许多新的素材和创作灵感。
我是“百写不离乡愁”,写不尽的家乡人、家乡事和家乡景。书中的四十七篇散文,写的大都是家乡的那些人和事儿,始终贯穿着一个“情”字。我有一种很特别的“情结”,无论是我的出生地、搬迁的居住地和辗转工作过的地方,还是我学习考察和旅游到过的一些城市、乡村、景区等,我都视同为我的家乡,凡与我接触的人都当作是我的家乡人。正因我的这种 “家乡情怀”,我所到之处,除了少许的语言障碍,没有什么陌生感,而且有一见如故的那种情感。比如我到香港和澳门后,很想写点观感,因我没写过“一国两制”的题材,又觉不好写,但一想到香港、澳门和内地是“中华一家人”,就写了《我的香港,我的澳门》,先给一文友提意见,他说有点意思,点赞!
我每写一个人、一桩事、一件物品,都是用心、用力、用情在写?!对铝辽系哪盖住?、《向父亲致敬》、《老照片的故事》和《永远的老书记》,我是流着泪水写的,在写父亲、母亲和岳母时,几次忍不住哭出声来,不得不停下手中的笔或电脑,由于情绪因素,这四篇散文写了几个月才完稿。
近些年来,我的一些散文见诸报刊和网站后,引起了一定反响,《故乡的路》被枝江市一中学列为作文课指导范文。《走向腾格里大沙漠》被多名读者点赞,并要我带领他们走进沙漠?!对谀翘一ㄊ⒖拇遄泛玩⒚闷短沂魍宓娜嗣恰罚ㄒ驯嗳氲谝槐旧⑽募陡形蛉松罚┫嗉碳ê?,有读者通过报社和我联系,要来桃树湾观景。湖北广播电视系统的王科长偶然读到了《桃树湾的人们》这篇散文,认为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动人故事,特邀我到湖北电视剧制作中心洽谈将其改编成电视剧,因琐事缠身而被我婉言谢绝,至今我还甚为惋惜。《“跟”着儿子去广州》、《品读四陵坡》等获得了奖项,正如我的启蒙老师张冬先生(原宜昌日报副刊编辑、诗人和作家)对我说过的话:“只要写感受最深的东西就有人看。”
在我的第二本散文集《故乡的路》付梓之际,我谨以上述肤浅文字来表达我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和阐释,表露我对故乡、对亲人的眷念和对人间真情的珍惜,是敬献给那些有恩和有助于我的亲人、领导、朋友、同事的一份礼物。
宜昌高新区白洋园区主要领导邬海燕为我提供宽松条件,让我融入宜昌这座城市,到温州商会挂职,从另一层面体验生活,获取和积累更多的素材。在我退休后,他热情支持和鼓励我再写一本书。
我的老领导李启端一向认为我若致力于文学创作,定会成为一个很有成果的作家(对我的褒奖),他一再鼓励我要初心不变,坚持自己的爱好——“写散文”。文学圈的朋友冯汉斌、宋东升、李细言、刘庆等人时常关注我写作的进展,同我讨论人物和情节的描写,提出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上?!抖浇逃北ā分嗉蓟诜泵χ形臼樾葱颍├廊菏?、能说善写,是我的偶像。他说:“写作从来没有什么技巧,重要的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从他的真知灼见里,我受益匪浅,开启了我写作的闸门。
深以为幸的是中国三峡出版社对书稿的“三审”意见,责任编辑、校对和相关人员精益求精的精神,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令我感动、敬佩和受益。宜昌广鹏印业有限公司为本书的装帧设计和付印做了大量工作。
还有一个人叫我念念不忘,他就是四十年前的枝江县委宣传部部长鲍梅祥(已去世多年)。我刚参加工作时,是在他领导下的县路线教育工作队当“工作同志”。他得知我爱写文章,专找我谈话,鼓励我平时要多学习、多观察、多记录、多积累知识和素材,无论写什么,都要有内容、情节和生活气息,还要像做人一样有“主见”……枝江县在筹备全县第一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经验交流大会时,鲍部长把我从工作队里抽调到县材料组工作了两个多月,为我提供学习和练笔的平台。我的很多获得感来自于他的教诲。
以上这些人是我领导、老师、知己和朋友,仅凭一句淡如水的感谢是不够的,“用心记住他们”才是最好的感谢!这是必须的。
“走路才知走路难,重山之外又重山。”写作如同走路爬山一样辛苦和艰难。为写这本小集子,我是“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力求用字准确,词达其意,不出纰漏,尽管用心良苦,还是难免有错。因写作水平不高,书中内容和写法不一定合乎读者的口味。敬请那些在不经意间翻看这本集子的读者朋友宽容和谅解,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不管怎样,凡爱读书的人,是我可爱可亲和可敬的人!
2018年6月
作品选读
文/李全柱
故乡的路通常为田头小埂、冲畈小道、山岗小径和堰塘小堤等,仅有一条叫作“大路”的土路,宽不过三米,通往大队部和雅畈集镇。
这些路大多弯曲,或三弯四盘,或五弯六转,或七弯八拐,宽窄不一,高低不平。一到雨天,有的路泥浆四溅、滑不唧溜,行人难走,不得不全神贯注,一步三蹭,如同在舞场上学跳“起步舞”一样。
五岁多时,我到姥姥家玩,远达十多里路,一半是山路,母亲要我自己走。一开始,感觉挺新鲜,欢蹦乱跳的,一时玩耍着从山坡上采撷来的野果,一时用折断的树枝追打草丛里的蝴蝶,一时拾起路上的小石子丢到水沟里,俯视荡漾着鱼鳞似的水波,把母亲甩在后面。不一阵子,我就走不动了,嘴里直嘟哝路不好走。这时,母亲牵着我的手开导我说:“慢慢走咧,走多了就好走了。”
一个下雪天,我上学没有胶鞋穿,穿了一双“木脚子”(木板做的,鞋脚很高),来回接近二十里路,走得我双脚发肿,还扭伤了右脚,好几天是拄着一根木棍儿瘸着腿上学,我直报怨这“该死的路”不好走。
我十四岁下学后做了几年的农活,跟着大人们扛着犁耙走向田间,挑着土筐筑堰堤,推着小车缴公粮等,走的就是这样的路。
最有趣不过的是缴公粮。一大早,东方刚显露出一片鱼肚白和绯红的朝霞,我们就把装满稻谷的袋子装上了车。这时,老队长就像个战场上的指挥员,凝视我们一遍后说:“都装好了就走吧。”
顿时,一辆接一辆的木制独轮小推车上路了。队长的车是指挥车,走在最前头,我们跟在后面,一个也不掉队。长长的车队足有一里多路,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哟。车轮发出的阵阵嘎吱声就是一首催人奋进的进行曲,我们几个年轻人激情满怀地率先唱起“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年龄大的不会唱,也就随声附和着。大家一路唱歌、一路说笑、一路吆喝,仿佛是一些跳跃着的音符,演奏着欢快的歌舞。哪怕空荡着肚子,一点也不觉得饿和累。
这时,往往会出现感人和奇特的一幕,就像电影里解放区人民支援解放大军渡江南下一样,路边的农户打开大门倚门“欢送”(眺望),早行的人满面含笑地给我们让道,连树上的小鸟也鸦雀无声,直把我们望着,有胆大的跟着我们在后面飞,挺有意思的。
我们返回时,小学生们才上学呢。在前行中,若哪个的车出了“毛病”,大家会自动地停下来,帮助“会诊”。按队长的话说:“一起出的门,就要一起回来。”
我是在这个时候学会推独轮车的,虽然在窄小坎坷的路上不止一次地跳“摇摆舞”或扑腾一下子摔倒,但很快我就站立了起来……我终于走会了这样的路,而且走多了,也就习惯了。这时候,我才领悟到了母亲说过的话。
故乡的路韵味极浓,人缘广泛,运用率达到了极致。白天是人来人往,夜晚也消停不下来,不时有人借着月光或提着马灯(一种煤油灯)或打着手电筒在路上行走。
那时农村实行的是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的行政体制和经济体制,农民统称为社员。生产队里办有“政治夜校”,隔几天就组织社员们学习,由学习辅导员(我曾任过一年学习辅导员)读学习资料和报纸上的新闻,听队长传达大队里开会的精神,对社员们存在的不良表现进行“斗私批修”。大家学习开会的热情很高,没人迟到和缺席(在众目睽睽下迟到而被队长点名批评,那是很涩人的事情)。有人还兴致勃勃地哼着自编的小曲:“吃了夜(晚)饭就出门,走在乡村的小路上,月亮跟着我呀,到队里去开会,去呀么去开会……”
大队建有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我是其中一员。一到晚上,我匆忙地扒拉几口饭后,就一路小跑五里多路,到大队部里排演现代京剧《沙家浜》。我扮演的是反面人物刁小三,肩膀上横挂着一杆从大队民兵连里拿来的步枪,跟在刁德一参谋长后头瞎吆喝。我们下到生产队里演出完后,要把道具送回大队部,回家时已半夜三更了。第二天晨曦,队里打早工(上早班)的铃声一响,我依然同其他社员一样,牵着牛、扛着铁犁,意气风发地走在田埂上。
六七月份的夜晚,小道上、田埂上、塘堤上,尽是些捕捉“夜鳝鱼”和“夜虾”的人,他们手上移动着的手电筒和马灯亮光,与苍穹里眨巴着眼睛的星星对应着,恰似一幅“天上人间、地上天堂”的绝妙画卷。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毕竟路是土筑的,走的人多,承载量就重,加上暴雨和洪水的侵袭,有的田埂、堰塘堤、小道出现局部破损和垮塌。稍微农闲,队里就组织全体社员维修,挖土、挑土、码石块、打杵等。最有趣不过的是“打硪”,把一条圆圆的石磙立起来,用四根木杠成井字形地夹在石磙腰部,用粗铁丝绑紧绑牢,这就叫“硪”。一台硪六至八人不等,其中一人喊号子:“吆耶嗬,嗬嗬耶,打斯(石)硪啊吆耶嗬……”其他人一边跟着吆喝,一边用双手提起绑在木杠上的石磙(硪),有节奏地提起、放下,再提起、再放下……用硪夯实路基。
喊号子的词句是喊号人随口编的,属一种乡俗文化,其内容大都是拿“幺妮子”(年轻女人)开刷,搞笑且不低俗。比如“幺妮子是个怄气包……幺妮子是个好哭宝……幺妮子是个大祸害(指出嫁时要嫁妆,婚后老回娘家拿东西)……”等等。偶有过路的年轻媳妇,叫号子的就格外来劲地挑逗起来:“幺妮子是个好吃宝啊,三天两头往娘家跑啊,回克(去)还要提一包啊,这怎么得了啊……”
这时,是一片的哄笑声、吆喝声和嬉闹声,连附近树上的鸟儿也受到感染,忙飞了过来叽叽喳喳地喝彩个不停,大伙儿劳作的劲头也更高了些。被挑逗的过路媳妇红着一张漂亮的脸,低头而笑地快步穿越这一“是非”路段。我参加过几次“打硪”,时光已走过好多年,我依然记得那种再也看不到的热闹和快乐。
少则一天,至多两三天,破损、坍塌的道路和堰塘堤焕然一新,完整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梢运担氏绲穆芬荒甑酵肥峭旰玫?,乡亲们是用一种传统或原始的劳作方法,更是用一种精神、一种激情和集体的力量,在合力办好一件事……
乡亲们施用农家肥种植的水稻,颗粒饱满劲鼓鼓的,黄亮地像金子,煮熟的米饭香喷喷的,诱人能吃上几大碗。每亩产量先过“纲要”(八百斤),后过“长江”(一千斤以上),这是他们从这些小路上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粗略推算,每人每天至少在九万步左右啊……
此后,我走上了另一工作岗位,进了镇和城,走起了平展、宽阔、笔直的水泥路、沥青路和雄伟的高楼式的多层立交公路,壮观的繁花似锦的封闭式高速公路等等。兴致索然中,我总觉得少了些“故乡的路”的情趣。譬如,故乡的路旁芳草萋萋、清静幽雅、空气清新,随着荡漾的微风,田野里花红菜绿,稻叶飘香,走在路上,全身心会有一种惬意的舒适和感觉。一到晚上,湛蓝透明的天幕上星月辉映,路上就流泻出人的倒影的银色月光。下雨天,密集的雨点落在路面上忽闪着白色的光点,路边的芳草中冒起阵阵烟雾,整个大地洁净得没有一粒尘埃,空气清醇、甜蜜的像鲜橙一样,这充满着多么浓厚的诗情画意啊。
我的脑际里常萦绕着“故乡的路”,回味着过去的一些事儿,用“难以忘怀”这个词是恰当不过了。
说起来,故乡的路也是一种广袤、深厚的“文化”,是我人生的“第一课”。
因此,我爱走故乡的路……
2000年5月19日
文/图:李全柱 编辑:冯潇
?。ǖ慊髯笊戏?ldquo;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