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作家屈定国的散文集《根在乡下》由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根在乡下》 屈定国/著
作者十多年来笔耕不辍,用文字来记录、诉说故乡的人和事,终于在今年初完成了这部长达38万字、富有浓郁乡土特色的纪实性散文集《根在乡下》。该书由 “乡之路”“乡之情”“乡之事”“乡之旅”“乡之声”“乡之友”“乡之味”“乡之趣”八大章节组成,作者从乡情出发,以“我”的主观视角去展开叙述,纪实性地展示了个人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借以向故乡致敬、向过去致敬、向时代致敬。
湖北学校文化研究会设计分会副会长朱艺文在序言中说:一部《根在乡下》呈现给我们的是散发着烟火味的乡村风情,那里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人性温暖,有“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人文关爱,有“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惬意和散淡,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追忆,有“看尽巴山看蜀山,子规江上过春残”的哀而不伤。
屈定国,湖北枝江人,居于宜昌。曾从“闻”,采编多年,获奖数篇。现从“文”,编著有《南辉北映QQ日志》《跟着豪爵学管理》《吃在宜昌》《味道宜昌》《根在乡下》,有散文、随笔散见于文学期刊。
精彩选读——
豆 腐
文/屈定国
到上海东方绿舟去看“智慧大道”,入口处,有一商贩把录制好的广告放在这里循环播放:“长沙臭豆腐,毛主席喜欢的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不用到长沙就能吃到正宗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
听到这样的吆喝声,就想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转而来到苏州的同里,又听到这样的叫卖声,即使在宜昌城区,也常听到这样的吆喝。总觉得长沙人会嚷,把一块臭豆腐喊得个天浑地转。
现在吃豆腐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可在我儿时吃一块豆腐还真是挺难的。豆腐这东西,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那时物质匮乏,天天盼过年,过年有肉吃,有豆腐脑喝。到了年关,大人小孩都开始忙年。揉面炸麻花、推磨打豆腐、杀猪灌香肠、竭泽而捉鱼、请裁缝做新衣……种种迹象表明,年就要到了。
腊月二十七八的时候,母亲安排我和三弟要做的事就是推磨磨豆腐。一大木盆发泡的黄豆要磨成浆,花大半天时间才能完成。我们兄弟俩从早晨开始一直磨到中午。那时我们才十二、三岁,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事几乎是天天在干,不像现在的孩子还要到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去“实践出真知”。我扶拐推拉,弟用勺子喂料,我一圈一圈地推,弟和着水一勺一勺地喂,实在推不动了老哥挑水之后还在旁边搭一手。磨过一半,弟看我推累了主动要求跟我交换场地,我喂料,他去推拐。就这样兄弟俩一前一后、一拐一拉、一圈一勺的磨,磨完了青春岁月,力量殆尽,人也筋疲力尽。
午饭过后,我们不推磨了就看大人进行豆腐制作加工。隔壁的李婆婆是打豆腐的高手。每到关键时刻,母亲总要把李婆婆请来指导。李婆婆还真像一个师傅,一边操作,一边讲些道理。她先是用一个方正大纱布将豆渣过滤,渣留在兜里,豆浆滤到木盆里。然后将豆浆加水放到锅里煮,煮沸了就可以喝新鲜浆。李婆婆看到我们口里冒涎水,就给我们各人盛一碗豆腐脑并放上白糖,豆浆的鲜味就在口里弥漫,这也是对我们一上午磨豆腐劳动的奖赏。
接着就在煮熟的豆浆中放适量的石膏让其沉淀,慢慢地豆腐就形成了。豆腐的老嫩取决于水和石膏的多少。嫩就多放一点,老就少一点。
滤出的豆渣有的人家用来喂猪,有的人家把它放到养水坛里进行密封,等到开春后吃臭豆渣炖白菜。切一块风干的肥肉,煸出油把豆渣放到锅里一炒也很好吃。把过年要吃的豆腐放到水桶里漂着,随时拎起,或下火锅或煎豆腐。另外还留一部分放在温室里进行发酵,等开春后吃豆腐乳。
煎豆腐是我家的一绝,传统菜。我们兄弟都喜爱吃。其制作方法是将豆腐切成薄片,放到锅里煎,边煎边撒盐,煎成双面黄后放适量的水少煮,再撒点葱花,就叫做小葱煎豆腐。吃起来外酥内嫩,特别爽口,那时吃豆腐就算是打牙祭。这煎豆腐跟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内在美有异曲同工之妙??鬃泳陀?ldquo;里仁为美”,庄子也有“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屈原还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这古已颂之的内在美,就是我们今日强调的心灵美。豆腐本来是“金刀剖破玉无暇”般的白嫩洁净,摆在桌上乍看,其貌不扬,实在引不起人的食欲??梢痪肟冢庀憷锬?,绒柔细腻,既有白豆腐的细嫩,又有豆子的奇香。
我家的豆腐乳也好吃,外形上看白中带灰,长相有些不地道,但滋味鲜美,风味独特??澈?,淋上一勺芝麻香油,味道更是悠长,臭而又带香,用筷子沾上一点,用舌头一添,味蕾立马绽放。盛一碗饭,夹一块豆腐乳放在碗里,呼噜呼噜一碗饭就吃完了。有时候吃急了,喉笼哽咽,两眼翻滚,喝一口水才把饭从喉管里撵下去。
豆腐富含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矿物质。由于制作精细,所以具有软韧、细腻、可口之特点,香、麻、辣之风味。
现在吃豆腐是一件常事,天天有豆腐可吃。在宜昌,我买豆腐看品牌,北门豆腐、关公豆腐,都是我常采购的品牌。除了品牌,也看人。果园一路菜市场还没有提档升级的时候,有好几家豆腐摊,总是乱买一通,东家买一次,西家买一回,没有顾定的摊位。疫情过后,来了一位“豆腐西施”,微信支付时,我知道她叫苏苏,人长得白净高挑,服务态度也好,还常送给你一点边角料增加份量,让人感到很暖心。我就把目光聚焦到她的摊点。她的摊点是不固定的,今天在显眼处,明天就挪到角落里。一来二往,人就熟了,她按批发价给我零售,我成了她的“粉丝”,时不时地就转到她的摊点去买一点豆腐回家。
夷陵区雾河的柴火豆腐很好吃,从兴山出差回来,总要停顿一下,买几块带回家??烊甑乃镒硬幌不冻猿ど车某舳垢?,挑一块往他嘴前塞,他连忙摆头:臭、臭、臭!嚷着要吃爷爷煎的关公豆腐。的确,在外面吃了那么多家餐馆的豆腐,但百吃不厌,成为一绝的还是自家的柴火豆腐,历经千年百转之味,食之余味绕舌,经久不绝。
《根在乡下》序言——
掔木根以结茝兮
文/ 朱艺文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陶渊明当年明月,今日已成谶言。到底现代人如我辈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根之人。
定国先生是有根的。他把新作《根在乡下》文稿给我,直言邀我作序。这种朋友之间的坦诚和信赖,使我几乎不假思索地接过已见雏形的文本。选择在本体上属于一种主体行为,它表明,定国先生的写作在思维方式上已经进入一种自觉的状态。不管这种状态来得晚与早,它都是一种对自我的超越和质的飞跃。
写作是作家对于自身所处的时代方位和资源占有的自我认知,它不仅见证作家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清醒判断,更决定了作家在摇曳多姿的文学生态中如何把握自己的题材选择和创作定向。定国先生居住在宜昌这座有着两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地下的、地上的、消失的、存在的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乡风民俗灿若星辰。他在宜昌日报长年做编辑工作,后来又在体制外从事文化研究工作,这种文化环境和非自制角色的交融,造就了他写作定向的“华丽转身”。尤其可贵的是,他从转型一开始,就把审美的目标定在“乡土文脉”上,继《南辉北映QQ日志》之后,又推出其姊妹篇《根在乡下》,从而自觉地回答了“写什么”这个几乎所有作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并且赋予其以强烈的当下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我们这个民族,在自己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浩如烟海的典籍文化,汗牛充栋的景观文化和根深叶茂的民俗风情文化。而民俗风情文化则是最接地气、最富信仰属性和有着最广泛国民基础的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意识、文化心理最生动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定国先生关于“民俗文化是诸多传统文化之根”的认知是正确的,选择从这里“转型”,更是一种文化的智慧。这不是单纯的“兴趣”可以概括得了的,而是一个文化人使命和责任的使然。正是从这个基点出发,一部《根在乡下》,呈献给我们的是散发着烟火味的乡村风情,那里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人性温暖,有“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人文关爱,有“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惬意和散淡,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追忆,有“看尽巴山看蜀山,子规江上过春残”的哀而不伤。在工业文明日益走上主导地位,而传统村落日渐衰败的文化背景下,《根在乡下》带给读者的,绝不仅仅是一种对于“流失”的眷恋,更是一种“老家”的呼唤,一种“复得返自然”的“家园归属”。
民俗文化之所以被视为“诸多传统文化之根”,是因为它不是孤立的存在,总是以一种仪式行为或者物化负载而得以绵延不绝。因此,对于这些仪式和载物的解读,构成了《根在乡下》的重要看点。一组《满月宴》《棋牌趣事》《停车放气》《冰棒男》《杀猪佬》《傻儿子》《烧饼》《公爹烧火》的精短叙说,把宜昌人幽默、豪放、生冷蹭倔的文化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组《老家鱼塘》《凤中,永远的眷念》《靠山是自己》《人看人好看》《生意是做出来的》,则把发轫于城市生意场和市井生活的审美取向跃然纸上。作者在编选这些文稿时,将标题确定为“求学之路”、“教书时代”或者“新闻在路上”。这使我想起海德格尔的名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在定国先生笔下,这些打上乡土思想印记的物体和物象,构成承载乡土思维信息的话语体系,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诉说。因此,《枯桑知天风》就成为诠释乡村蜕茧成蛾的文化符号,而《渡边人家》《夷水未老》,则无疑是对于坚守与信仰的由衷礼赞,那些不为“寡淡的物质”“清冷的空气”所动摇的隐士们,使作家找到了“寻觅精神的食粮和养分”的通道,有了一种“在乎山水之间”的灵魂皈依。因而,“每次出游都是一次回归之旅,根在乡下之旅”,都是一种摆脱喧嚣羁绊的“绵延与深邃”。
深度审美,是定国先生《根在乡下》的另一个看点。雷蒙·威廉斯说:“文化是通俗的”,他是就艺术鉴赏的大众化而言的定性,而鲁迅对此说得更加明白:“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够鉴赏,而是只有少数的先天的低能者所不能鉴赏的东西。”收在这部集子中的许多文章,是对于乡风民俗的赏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二次审美,是对于蕴含在这些作品中的文化内核的发现和提升,是传达作品美学价值和作家审美知觉的一种二元交融。这些文字,回响着定国先生走进“美”的履痕足音,散发着他发现美的智慧氤氲,表现出他秉要执本的审美能力。这些释读,打着深刻的个性烙印,惟其如此,它才是耐读、耐思和耐咀嚼的,才将原作从乡情的层面提升到文化的层面。这些文字,十分注意将笔触伸向人的内心世界,着力表现人栖居的诗意,如对《渡边人家》、《夷水未老》中两个人物微妙文化心理的揭示,对《米果》中隔辈亲的血缘密码的解读,所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这部文集的文化含量和思想含量。
除此以外,《根在乡下》还收集了作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留下的墨痕。这些文字,或怀古思今,或托物寄情,或流连忘返,作者都将之冠以“乡之旅”,这就同他的《根在乡下》保持了逻辑上的一致。诚如鲁迅先生所言:“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定国先生无疑是这一观点的践行者。而他记叙了同亲人的“琴瑟和鸣”和朋友之间的“诗文唱和”,文字婉丽、绵柔、简约,读来或缠绵悱恻,或心潮逐浪,或杏花春雨,仿佛欣赏一场轻音乐。
为此写下朝暮序——把根留?。翰裳ㄈ朐畦笏?,揽松滋万户。蒸霞蔚、九曲安澜,一桥南北飞渡。东流去、滔滔不绝,长江浩渺无回路。泛粼光旖旎 ,轻舟已过汀浒。曙照滩头,花明柳暗,沐蒙蒙朝露。江天外、古道驼铃,远山逶迤相顾。倚楼栏、朝霞向晚,吹短笛、歌央金缕。有楚声、依韵徐来,招还鸥鹭。白驹过隙,羽扇纶巾,是苍天给予。降大任、苦其心志。面壁修行,博览群书,历尽风雨。长波千里,高山流水,拜宗祖把根留住。论平生、渔樵江渚处。飘然太白,诗仙梦约白帝,茶圣山南如诉。买酒邀月,百度千寻,雁落平沙甫。梵音起、佛光如煦。普度苍生,报应因果,载物陇土。春秋稗史,闾阎短长,人生自古谁无死?不留芳、也报天伦妒。掔木根以结茝,滴水恩劳,若朝若暮!
文/图:屈定国 编辑:冯潇
?。ǖ慊髯笊戏?ldquo;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