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荣耀,湖北省宜都市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曲艺家协会理事、宜都市故事学会主席;曾任宜都市文化局副局长、文联副主席、主任科员等职。自1974年上山下乡期间即提笔从事文艺创作。40多年来,共创作新故事、相声、快板书、小品368件在《曲艺》《民间文学》《中国故事》、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刊载播出;其中《王局长葬父》《沙套子怪事》《一把手传奇》等29件作品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华大众文学奖、中国文艺群星奖、中国一、二届故事节和中国好故事奖、湖北省百花书会奖、宜昌民间文艺突出贡献奖、宜都市杨守敬文艺奖等59项。主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宜都卷》《故事新选》《艺苑新韵》《夜半呼声》《杨守敬故事》《陆逊故事》《徐荣耀作品集》等书38辑。被授予:中国故事家、湖北省文化系统模范工作者、湖北民间故事王、湖北有突出贡献的故事艺术家、宜都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自成一家”徐荣耀
余波 梦猛
?。ㄓ嗖ǎ何浜捍笱е泄蒲兰垩芯恐行闹?、管理学硕士。梦猛:文学硕士。文中配图系网编所加)
一、徐荣耀与“三家”比较研究
众所知周,宜昌市民间文艺界有著名的“三家一村”定论。“三家”,一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珍珠山村的刘德培,1998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命名表彰为“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位列榜首;二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杜家冲村的孙家香,她于2007年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表彰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在2009年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镇湾故事”代表性传承人,她还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土家族第一位女故事家”;三是夷陵区下堡坪乡谭家村的刘德方,2004年,他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表彰为“中国民间故事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堡坪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一村”,即中国民间谜语村——宜都市高坝洲镇青林寺村,中国民间文学泰斗贾芝先生评价该村是“中国民间文艺的奇葩”。王作栋先生指出:“‘三家一村’集中在同一区域,为中国民间文化典型事象,自发现起即引起广泛注目”??梢运担?ldquo;三家一村”充分显示了宜昌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个性鲜明的城市,极大提高了宜昌城市文化品位,彰显了宜昌民间文化事业的雄厚力量和特殊地位。
随着刘德培在2000年12月13日以88岁高龄辞世,2016年1月27日孙家香以97岁高龄驾鹤西去,“三家”痛失两家。如今,“三家”仅存刘德方,宜昌民间文艺界的“三家”真正成为了历史定论。但是,“江山代有人才出”,“三家”之后,宜都市陆城街道的徐荣耀,可谓是宜昌民间文艺界的后起之秀,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表彰为“中国故事家”(2007年),被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表彰为“湖北民间故事大王”(2010年),被湖北省曲艺家协会、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故事艺术节家”(2014年)。
目前,有学者将徐荣耀与“三家”相提并论,称为“四家一村”。我们认为有待商榷。宋代女文学家李清照曾说词“别是一家”,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借此观点,我们提出,与“三家”相比,徐荣耀亦“自成一家”。
首先,上文说过,“三家一村”是历史形成的,而且已经是历史的定论。从尊重历史的角度说,无需对其进行改变。
其次,从年龄的角度来说,1949年出生的徐荣耀与“三家”相比不是同辈人。刘德培生于1912年,孙家香生于1919年,刘德方生于1938年。另外,他们开展民间文化活动的时期也不尽相同。“三家”成名之后,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刘德培回到老家珍珠山定安下来静养,不再居无定所,隔三差五地就有一些从县城、省城甚至北京的人跑到这山旮旯来请他“日一回白,讲几个经”;孙家香住进了由政府主办的长阳县第一福利院,享受荣军待遇,并于2010年开始领取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补助;刘德方则“各种荣誉和光环接踵而来,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艺术创作上,还是在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提升”,他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等各种社会文化活动,被学术界称为“长江三峡地区目前最具艺术活力的民间故事家”。相比于早年的颠沛流离,遍尝人间艰辛,他们的晚年生活稳定、舒适、充实、安康、幸福。如果说早年他们传承故事的主要场所是乡民们规模各异的红白喜事所在地,那么这段时期,他们自身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脱离了乡土生活和熟悉的社会人际关系,讲故事的活动也大为减少。听他们讲故事的观众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民众平日不再缺乏文化娱乐,红白喜事通宵达旦围坐一起“日白讲经”的情景亦成为历史,徐荣耀面对的就是这种新情况:讲故事不再是民众自娱自乐、排遣人生苦难和劳作艰辛的唯一精神娱乐方式。
第三,徐荣耀与“三家”相比的特殊之处还在于他的身份。“三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故事家身份,讲故事的能力非凡,会讲、能讲、爱讲。刘德培读过一年私塾,识字不多,传承民间故事512则,他一讲起故事可以连讲“三天三夜”,用讲故事来排忧解闷,抒发情感,而且他说自己“三天不讲经,就是个大稀奇”。孙家香是“述而不作”,没有上过一天学,不认识字,但凭记忆就能讲500多首民间故事,她是一天不讲经就憋得心里慌,她说自己“一遇事就讲经,讲经能解愁”。刘德方与刘德培两人的早年经历颇为相似,刘德方也是只读过两年半书,“11岁就开始背脚,从事劳动”,他的记忆力惊人,能讲400多首民间故事。相比之下,徐荣耀的身份不是农民故事家身份,徐荣耀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曾到老家江苏一个淮剧团学艺,学会了二胡、笛子、京剧等才艺,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裁缝但是做的时间不长,很快就因具有吹拉弹唱样样在行的才能被抽调进入当地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这样的好运气不仅仅发生在徐荣耀一个人身上,当时有不少像徐荣耀这样具备文艺天赋的人也都得到了相同的机遇。这也是徐荣耀的幸运,70年代大集体生活时期,孙家香因为在劳动时候讲故事被认为耽误劳动进度而被扣工分,而徐荣耀却恰恰因为讲故事换得工分,甚至因此被调入文化馆,又从文化馆普通职工被破格提拔为市文化局副局长、市文联副主席。如果说“三家”早年讲故事主要是出于爱好、纯属娱乐,“消除苦闷、化解悲痛、解除烦恼”,那么,徐荣耀讲故事则是对故事这种艺术的“主动追求”,可以说是纯粹的艺术追求。
第四,徐荣耀除了集创作、讲演等多种技能于一身之外,他在民间故事传承与发展方面的最主要成就,就是搜集、整理并深入挖掘、大力推广了宜都民间故事。从我们目前收集到的关于宜都民间故事的资料来看,除了版本权威的宜都县志、市志,主要就是徐荣耀编辑出版的《宜都民间故事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宜都卷》等等。多年来,徐荣耀在艰辛的田野调查中对宜都民间故事进行了语音和文本记录,并力推出版,从保存历史文献的角度来看,可谓功莫大焉。这个功劳,我们比之于王作栋发现刘德培。可以说,没有王作栋,刘德培就会和前辈的民间故事艺人们一样,面临“人去歌息”“人亡艺绝”的境地。“吃菌子不忘记树蔸哇”,同样,没有徐荣耀,宜都民间故事收集不会这样齐全。徐荣耀虽然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列,但是,“他把宜都故事从田间茅舍讲到工作机关、学校军营,讲到湖北剧场、洪山礼堂,讲到首都北京的‘老舍茶馆’和人民大会堂”,推动宜都成为“中国民间故事之乡”,这就从个人价值的“小我”走向了社会意义的“大我”。是宜都民间故事成就了徐荣耀,还是徐荣耀成就了宜都民间故事?这个命题是相辅相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最后,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即徐荣耀创作的新故事,其成就不容小觑。我们认为,这些新故事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恰恰是最能代表徐荣耀个人故事成就的,值得深入研究。目前,综合分析对徐荣耀的评价和研究现状,有一些观点禁锢在徐荣耀故事与宜都民间故事的关系之中,要么把两者混为一谈,要么避而不谈,总是围绕徐荣耀的个人经历或者是获得的荣誉说来道去,“炒现饭”。我们认为,徐荣耀故事和宜都民间故事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例如孙家香的代表作《野人嘎嘎》,讲述的内容也并不是长阳县一地独有,其主要故事情节在宜昌市域其它县市甚至临近的荆州松滋、公安等地也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关于宜都民间故事,这个题目太大,也还有待于深入研究,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讨论。
2014年11月,湖北省曲艺家协会、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宜昌市文明办、宜昌市文联、宜昌市文化局、三峡日报社、宜都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了“徐荣耀从艺50年成果汇报会”,这是官方对徐荣耀艺术成就的认可。正如官方对他的评价:“徐荣耀同志从艺50年来,致力于传播宜都故事,让世人熟知了宜都故事”“宜都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故事)’,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离不开像徐荣耀一样的一大批宜都本土的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勇于担当、辛勤耕耘、不懈努力和默默贡献”“他的人生写出了精彩故事,他的故事给他带来精彩的人生。”
综上所述,目前徐荣耀可谓是宜昌民间文艺界民间故事家继“三家”之后的“第一人”。他在全国民间文艺界、湖北全省的影响力都可谓是“自成一家”。我们相信并预计在未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资历的积累,“自成一家”的徐荣耀终将成为中国民间文艺的“一代大家”。
给老人讲故事
给儿童讲故事
二、徐荣耀新故事的艺术成就
上文说过,徐荣耀的两大历史成就,一是搜集整理出版宜都民间故事,保存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推动宜都成为“中国民间故事之乡”;二是创作新故事,并用精湛的表演技艺把故事讲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推广了宜都民间故事。
关于民间文学材料的搜集、整理,是民间文学泰斗钟敬文先生一生重视并多次强调的工作。他说,“第一是材料的搜集、整理方面。这是基本的工作,基础的工作,也是最为艰辛的工作。”他指出,不做好这件工作,要进行其它的工作,正像俗话说的,“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读徐荣耀主编的民间故事集成宜都卷,也能深深体会出钟敬文先生强调的“记录民间故事必须充分忠实于民众原有的思想和口吻,这是起码的规条”,“必须尽量保存原来的精神和面貌。如果有些地方须得提出意见,也应该用‘附记’的形式,而不要任意修改”,“文化水平无需过高。一般的民间文学记录者,是不应该兼做创作者或该文老师的。”因此,徐荣耀在1982年至1991年在宜都文化馆工作期间主要就是跑基层,深入田间地头。这个时期也是他今后人生飞扬和事业有成“打底子”的时期,有了这个阶段的深厚积累,充分熟悉了真实的宜都民众的生活和宜都民间故事的土壤,打牢了基础,对他以后的再创作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所谓徐荣耀新故事,我们指的是,由徐荣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的一系列故事作品。收集在《徐荣耀作品集》这部由他自己收集整理并出版的著作中。其主要代表作有《王局长葬父》《沙套子怪事》《一把手传奇》《艺出一家》《樱桃红了》《良心》等等。这些故事继承了传统,又“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不寄人篱下。我们认为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主题紧跟主旋律。紧紧跟党走,《沙套子怪事》塑造并歌颂了党的优秀基层干部的好形象。“三十六行皆可学,劝君莫学这般艺”(《艺出一家》),劝人不打牌。《樱桃红了》《良心》劝人孝敬父母。他的新故事很少讲鬼怪,封建迷信的内容基本没有。“三家”的故事中有一些虽然受民众欢迎,但是因为过于“荤”、成人化,只能口口流传,不能在主流意识形态下记录到公开出版的书籍中,而徐荣耀创作的新故事则鲜有此类,基本上都是紧跟主流意识,突出教化功能、社会意义。我们认为除了与他俗从向雅、力求高尚的艺术追求,也与他的身份认同有关。如“田看田,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千万不要穷了富不得,富了了不得,当了个小村官就缺德”(《山乡新韵》)。他还惯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的总结性语句来表达主旨,意在规劝世人,用故事来达到教育民众的目的??梢运?,徐荣耀创作的新故事真正达到了“有正能力、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的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的作品。”
二是内容与时俱进。读徐荣耀的新故事,基本上可以从中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波澜壮阔激荡的历史进程。这些故事中反映有“四化”建设,“没得文化,闹出笑话。要搞四化,必须要有文化”(《小马虎》);有企业改革(《被揭发的厂长》);有下海经商(《武小郎卖烧饼》);有计划生育(《洪主任巧劝精灵婆》);有合作医疗(《红保健》);有新农村建设如《山乡新韵》反映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的思想上的进步,村容的改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春风吹到了山乡‘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20个字标是八月间的石榴——满肚子的红点子,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心真是鞭炮两头放——想(响)到一起去了啊!”有农村生产生活的变化,“山上果药茶,山下养鸡鸭,河中喂鱼虾”。一些流行元素在故事中能读到,如《山乡新韵》)中点到李琼演唱的《山路十八弯》。
三是语言鲜明。他熟悉宜都民间谚语和乡音俚语,土洋结合,“了不起真是了不起”等方言俚语熟练运用在他讲述中。作家杜鸿将徐荣耀的个人语言和表演总结为“江派清口”,我们认为这个提法准确反映了徐氏语言风格。
成人故事
边讲边收集故事
三、徐荣耀的文化意义
徐荣耀的出现是历史的出现,难以复制;徐荣耀的成就是历史的成就,难以替代。
徐荣耀当年提着录音机跑遍宜都全市乡镇采访180多位民间艺人和民间故事讲述人的情景成为历史,这些讲述人大多数都已经去世了。他在搜集民间故事和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改变了自身命运,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由此更加激发了他的内生力量,促进他进一步醉心于这项事业。宜都民间故事集成已经面世,再不会出现新的宜都民间故事书,如果有只能是补充和完善,难以超过其规模,从这个意义上讲,徐荣耀搜集整理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宜都卷》是宜都民间故事的集大成者,意义空前。徐荣耀因为对宜都民间文化的特殊贡献而进入体制内,并被破格提拔的这种机遇难以再现。我们为当时宜都有这种重视人才的氛围拍手叫好,也为这种大气魄能够继续传承摇笔呐喊。
徐荣耀充分吸收了宜都民间文化的营养。他熟悉宜都民俗,对其中的生活民俗、社会民俗、文艺民俗更是了如指掌,他甚至能够亲自担任司仪,完整的主持诞生、婚姻和寿诞礼仪等人生民俗仪式。
徐荣耀也是出色社会活动家,具有优异的处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他能够把三教九流的人组织在一起开展一场声势浩大活动的能力和经历,已经为大多数人在不同场合中津津乐道。徐荣耀亲近主流,亲近政府;不同于其他民间艺人刻意与主流保持距离,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亲近并主动接近主流、融入主流,这可能与他曾经身为地方文化部门领导干部有关。但是,凭我们对徐荣耀的了解,他是现实主义的日常讲述者,直面现实是他的处世哲学。即使他一介布衣,他依然会选择亲近主流,亲近政府。
当前,民间故事有民间故事的?;烊僖行烊僖睦Щ?。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和我国改革开放和的不断深入,中国更多融入世界,当今世界层出不穷的文化传媒、影视产品、卡通游戏广泛冲击着人们的原有地域文化生活??梢运?,人们文艺选择和需要的多样化,使得中国民间故事生存的土壤面临巨大挑战。
徐荣耀虽然带了不少的弟子,然而在我们看来,能够像他那样愿意一辈子从事或者说把一生献给民间故事事业的可谓寥寥无几。在徐荣耀推动下,坚持了30多年的宜都年度“少儿故事大王演讲比赛”,其范围也仅仅限于宜都地域内的中小学校。“少儿故事大王”很多,年龄渐长则逐渐退出,不以为之终身从事的事业。他也有智超男等成年人弟子,但是智超男们没有进入体制内,应该也是业余为之,难以再现徐荣耀当年的孜孜以求,也不同于徐当年所处的那个时代大环境。所以,我们在上文谈及,徐荣耀是难以“复制的”。
徐荣耀还在继续努力。人退休了,干劲不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笔耕不辍,坚持为宜都民间文艺事业发挥余热、贡献力量。目前成立的“徐荣耀故事传习研究基地”,我们非常支持和赞同,这个名字起得好,也一定会发挥巨大作用。我们认为,在加大研究力量的同时,应该要着重于大力培养年轻人、接班人?;蛘呦窆揖┚缫襞湎窆こ棠茄?,把徐荣耀的表演尽量刻录保存,他的即兴演讲能力高超非凡,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什么舞台,面对什么层次的观众,他都开口能讲,而且效果特好、广受欢迎。这也是一笔财富。当然,光靠徐荣耀“一个人的战斗”显然不够,宜都故事传承与发展还要形成合力。宜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宜都故事”代表性传承人有陈泽伟、朱祚甲、汪光法、吴昌炳、李定富等人。人数可谓不少,但是难以收集到他们的资料,自我宣传的意识不够。对非遗项目而言,默默无闻的最后结果只能是销声匿迹,淡忘于历史的长河。
机遇与挑战并存。民间故事传承与发展目前也处于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徐荣耀文本整理的宜都故事已经成为宜都地域文化资源之一,能不能将这些文化资源打造成文化产品,推广甚至形成经济效益,将这种精神财富转变为社会财富。民间故事能否发扬光大,踏上新的台阶,还是随着传承人的逝去成为历史文物,束之高阁,是值得各方重视和深入研究并亟待解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