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生,长阳人(土家族)。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副研究馆员。1960年进长阳县歌舞团,同年赴湖北艺术学院(今武汉音乐学院)进修。1979年调入长阳县文化馆。先后任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局副局长兼文化馆馆长、湖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长期从事民族民间舞蹈的编创和研究工作。主要作品有:1980年编创《长阳巴山舞》,代表湖北参加河北、辽宁等5省民间舞蹈交流,并作为表演项目赴广西参加全国第四届民运会,获三等奖。论文《从巴山舞的产生看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创新》,在延安参加中国艺术表演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和10省市舞协举办的弘扬社会主义新秧歌文化座谈会上获优秀论文奖,发表于《舞蹈艺术》;论文《新兴的群众性自娱性集体舞-长阳巴山舞》发表于《舞蹈》杂志。出版有《长阳巴山舞》专著?!段璧浮吩又尽ⅰ度嗣袢毡?middot;海外版》等载文称:“覃发池为巴山舞的设计师”,“巴山舞或许会作为富于民族特色的集体娱乐舞蹈而与世界优秀的民娱乐舞蹈族媲美”。1995年6月4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播出了对他的专访。2011年7月,“中国长阳巴山舞”获准国家商标注册。
三峡商报《民间文艺守望人》之八:覃发池
巴山脚下,清江之滨,不论是农家院舍,还是广场社区,每逢节日盛事,只要轻快悠扬的民间舞曲飘响,男女老少、成百上千的人们便会成双成对地跳起巴山舞,时而舒缓,时而优雅,时而奔放,跃动着欢乐的旋律和热烈的气氛。初夏之夜,记者在美丽的清江之滨见到75岁高龄的覃发池老师。
“歌舞之乡” 种下舞蹈情结
长阳是巴人的故里,土家族的发祥地。这里历史悠久,巴土文化积淀深厚,是著名的“歌舞之乡”。高亢悠扬的长阳山歌,典雅隽永的长阳南曲,质朴粗犷的土家跳丧舞,无不显示出巴土文化的风韵和土家民族的精神。
“跳丧”又叫“打丧鼓”、“跳撒叶儿嗬”,它是鄂西土家族在民间中保存最完整、最古朴,可以独成体系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土家人以跳丧这种祭奠形式怀念故人,安慰生者。
生在清江河边,长在土家山寨里的土家族汉子覃发池,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化,20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跳丧”,到八十年代初已是“跳丧”的一把好手。
1978年全国时兴跳“北方秧歌”,从北扭到南,覃发池由此得到启发:“利用当地民间舞蹈素材,挖掘创造一种新的舞蹈形式,然后让它又回到民间去,那才是一种价值的体现。”覃发池自然而然想到了“跳丧”。
跳丧有歌有舞,舞的成分更重。整个舞场均随掌鼓人的鼓点和唱腔随时变换曲牌、节拍和舞姿。当唱到感情交融时,掌鼓者还会时而绕开鼓座加入舞者行列,时而用鼓棰在鼓上敲击节拍。跳丧从音乐、舞蹈到歌词内容,少有悲沉之感,音乐高亢欢快,舞步健美勇武。
敢于创新 创编“巴山舞”
上世纪80年代,覃发池等民间舞蹈工作者对这个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想编制出一套适合于群众自娱自乐的广场舞蹈。
从跳丧到长阳巴山舞,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次有益尝试。
在结构上,覃发池打破原始跳丧许多旧程式和流行区域的界限,吸取各地精华,通过提炼实行综合利用。
巴山舞在音乐上为去其丧味,只保留了原始跳丧鲜明的节奏和有特色的鼓点,选用了当地人们所熟悉的与舞蹈情绪相吻合的山歌、民歌为基调,适当加以发展,“巴山舞”从诞生那天起,就注定是群众自己的舞蹈。
东方之子 倾情“巴山舞”
覃发池认真总结经验,重新编排了“半边月”、“四合”、“靠身子”三套共10分钟的舞蹈,并在1979年长阳乐园首届“七一文化节”上表演,得到专家和群众的认可。
他进行大胆取舍、深入研究、重新整理,将“单鼓舞”改名为“巴山舞”。
1982年,《舞蹈》杂志发表了他的论文《新兴的群众自娱性舞蹈———巴山舞》,引起了舞蹈界的重视,覃发池被吸收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
1985年,湖北电影制片厂摄制了电影《锦绣长阳》,使巴山舞走上银幕。1990年覃发池当选为湖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并连任至今。1991年,“巴山舞”作为表演项目,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995年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东方之子”栏目播出,他被誉为东方之子新闻人物。
多方筹资 组建民俗文化村
2001年,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要求,覃发池在全国培训了200多名长阳巴山舞教练员。在此基础上,长阳巴山舞逐步推广至全省,并走向全国。
建设一个传承和展示优秀土家文化的窗口是覃发池多年的心愿。1994年,覃发池利用长阳文化馆这个阵地,多方筹资300多万元创办了长阳比兹卡民俗文化村,组建了土家族民间艺术团,专门从事西兰卡普织锦编织和土家文化对外演出,培养了近千名演员。
近年来,长阳比兹卡民俗文化村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相关机构联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研究,先后成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音乐学院、中南民族大学、长江大学、三峡大学、湖北省舞蹈家协会的教学实践基地和创作基地。
?。ㄔ厝恳瞬?/p>
编辑:冯潇
?。ǖ慊髯笊戏?ldquo;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